平时聊天的过程中经常听得到这样的对话:
“唉,我有拖延症,做事老拖拖拉拉的怎么办啊?”
“嗯,我也有,前两天对着书上查了一下,我还有强迫症呢,每次明明锁了门我还得回去看看到底锁没锁。”
“对对对,我也是……”
这个时候,一大批标签就出来了,拖延、焦虑、抑郁、强迫、自卑……
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重视心理的健康非常欣慰,同时又为心理学并没能真正广泛的普及而遗憾。是的,越来越多的人将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挂在了嘴边,可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好的是,当我们发现了自己或他人的心理异常后可以及早防治,对症下“药”;不好的是,一旦被轻易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被贴标签的人从此可能就会变得不一样。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心理咨询师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在心理学上,对这种效应的“显然性”作了科学的实验研究。心理学家克劳特在1973年就作了如下的实验。他要求人们为慈善事业作出捐献,然后根据他们是否有捐献,标上“慈善的”或“不慈善的”标签。另一些被测试人员则没有用标签法。后来再次要求他们做捐献时,标签就有了使他们以第一次的行为方式去行动的作用,即那些第一次捐了钱并被标签为“慈善的”人,比那些没有标签过的人捐得要多,而那些第一次没有捐钱被标签为“不慈善的”人比没有标签的贡献更少。
结果表明,消极的标签比积极的标签起了更大的效应,其原因大概是他们认为这种标签是太不公正的。因此,他们想主持公道,并乐于帮助这个团体。所以,更多人的人会被消极标签所影响,但我们如果能够好好利用积极标签一定能够有非常好的效果。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30488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