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艾利斯和贝克创立出自己的认知疗法之后,后续的研究者梅钦鲍姆等人发展出SIT疗法技术,其中最具有原创性和独创性的著名技术是认知指导训练技术和压力免疫技术。
认知指导训练技术设计五步骤的渐进治疗,
(1)对于来访者心理症状的消极信念给出正确矫正的信念榜样,以这一任务为示范;
(2)心理咨询师明确告诉病人合理认知的序列,同时由来访者完成;
(3)来访者独自完成此任务,并同时大声说出合理认知的步骤;
(4)来访者独自完成此任务,但同时用内隐的无声语言说出合理认知的步骤;
(5)来访者独自完成此任务,仅仅想着合理的序列。
压力免疫则是建立在三个步骤上的方式,
(1)采集来访者的信息和问题以使概念化;
(2)咨询师帮助来访者针对问题建立起合理应对的方式,并指导来访者学习熟悉;
(3)应用学习所获得的技巧首先在想象的状态下进行演练,然后可以与咨询师互相扮演情景下的应对技术应用,最后就是面对实际中的应用。
来自行为主义疗法阵营的拉扎鲁斯则根据认知疗法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建立了多模式疗法,虽然这一疗法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算作是折衷疗法的典范。这一疗法建立了七个层次――行为、感觉、感受、意象、认知、人际关系、药物生理,而诊断和治疗则围绕此一系统平台来进行,并在此平台各阶梯级整合不同类型的疗法技术。
另外还有霍穆的认知顿悟疗法,日本森田疗法的分支结合认知疗法的发展。
此外各个方向的认知疗法群的咨询师还发展了不少认知疗法技术,如意象、对比、决策等等,对于整个疗法群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至少到目前,认知疗法群还是一个继续在蓬勃发展的事物。
行为主义疗法在行为主义兴起后,开始进入临床心理治疗领域,沃尔普等人成功的发明了系统脱敏技术、满灌疗法、放松技术、代币制、模仿学习等等非常实用有效的治疗技术,但基础于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等行为主义原理的各种行为主义技术,一直没有很好的建立一个可以和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疗法、认知疗法相抗衡的完整系统。各类认知疗法由于和行为主义技术有某种程度的同质性,所以认知疗法整合可以说全部行为主义的治疗技术,将之纳入认知疗法的治疗实践中,并且广泛利用认知配合行为主义等疗法技术,在咨询速度和效果中获得成功。但也有批评,就是指认知疗法过于重视现在,而忽视过去。不过认知疗法的专家贝克发展出的认知疗法治疗理论中,已经尝试去解决此类问题,因为贝克的核心信念探索成功的发展了核心信念――也就是对于过去经验与信念之间关系探索的技术。
认知疗法群最大的特色可能就是其疗法所表现的强有力的结构化和教育指导性,这有时候是有利的,因为其结构化和指导性能够很好的传导疗法原则,帮助来访者明白的解决问题;但有一些不成功的运用个案则反映这可能会使建立认知图式理论上的疗法给来访者以生硬和生猛的感觉。不过认知疗法群的咨询师们也广泛接受了来自人本主义的影响,虽然这一整合是具有一定局限性的。一些认知疗法治疗师还进行整合存在主义心理疗法、格式塔疗法等探索。而其它类型疗法的咨询师现在也注意认知疗法群的各种发展,并试图整合其中适合本身所倾向的疗法理论的认知技术,例如格式塔疗法咨询师注意到自身疗法对于认知思维的关注不够的弱点而整合一些认知技术到格式塔的治疗中。
认知疗法群还有一个比较大的特点就是技术作业技术,认知疗法咨询师希望所进行认知教育的练习应
[1]
该是被带入生活中去练习的。这样治疗就不是咨询会谈的那个每周一小时,而是更多的。这其实是相当有益的一种建议。
目前美国“DSM第4版手册中的症状一般针对疗法”更多偏向于认知――行为疗法群的技术。这显然反映了某种的发展趋势。因为认知疗法的短程、表明效果明显、把握明确、概念明确等,符合当今心理咨询和保险结合起来发展的某种走势,所以一是认知疗法的确有巨大作用;二是认知疗法目前所宣称的作用,是否需要被结合保险业作一个社会学的研究值得思考。同时认知疗法师所强调自身具有人本主义的特征值得被质疑,还有认知疗法治疗师,对于治疗的反移情等等问题的关注,可能到目前为止未必是足够的。
四.结语
关于当前心理治疗和咨询疗法的发展,许多疗法都采取使用整合的价值观。虽然这是正确的,但从实际来看,疗法的整治疗是需要被谨慎对待。
整合目前有两类取向,一类是什么有用就怎么使用的疗法,这一没有整合性的整合疗法可能虽然表面看来有效,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由于缺乏整体性的观点,在对于问题的治疗时没有任何理论基础或者很少理论基础,因此成为单纯的技巧治疗,这对于来访者病情的发展、疗法的进展等等都是不够合适的,有时候甚至是有害无益的。因此另一类比较成功的整合疗法,是在某个具有统合性的疗法理论平台之上,来整合众多与此基础相和谐的疗法技术,这样的整合能够在治疗中有连续性和稳定性,而使来访者可能获得最大利益。
例如自体心理学所尝试的疗法整合就是其中杰出的范例,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杰出大弟子巴史克提出,心理障碍的达成其实是可以使用当代认知心理学等合理阐述的。他假设个体心理障碍的形成是缺乏自我胜任感体验的获得,而这一获得的回路首先是大脑的期待型态,然后进行下一步的实施决定,再后付诸行动的实践―――当个体在实际世界中实践后,会得到反馈,这一反馈则再次输入大脑,然后大脑将此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如果输入信息与之前的期待型态配对成功,则个体就可能立即获得自体胜任感的喜悦。如果不能配对成功,大脑就会再次决定、计划行动、实践,然后又反馈大脑以求得配对的成功。如果反复没有办法获得成功,大脑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或修正期待型态、或修正决定、或修正行动方式等方式来使自己,当然也有可能这一修正仍然是无效的或者是失败的,则个体就可能会放弃这一回路构成,而以别的方式替代,也有可能彻底放弃。这时候,不合适的回路调整就可能直接引起自恋的失败――无法获得自体胜任感或自我价值感,因此就会产生自我喜悦体验失败时的暴怒及焦虑,当焦虑过于强大或者失败时,则个体会体验到消极的防御――抑郁。这一理论构架形成了三个点:内省的、认知决策的、行为实施的。而在这三个方面就形成对于治疗的三个切入点,同时也是可以针对此三个切点,围绕自体心理学关于个体的自体胜任感的复健,而使用精神分析、认知技术、行为技术进行整合治疗。
在整个心理治疗和咨询的发展中,尽管曾经存在一些不和谐甚至武断的声音,批评心理治疗的无效性,但结果多证明这些批判者本身非理性的价值预设在其中起了巨大作用,所以导致研究的偏差。而到今天,可能已经没有人再去争论心理治疗是否有效的问题了,因为大家都认为有效。其次的问题是那个疗法更有效,但目前的研究表明,每个疗法都在一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有效性。因此在这点上,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有一种成熟的心态认识疗法的各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风格、喜好作出自己的选择,并在实践中在一个良好的基础平台上去开放的运用与自身主干的疗法理论相和谐的技术,已经是一个必然趋势。
(心潮心灵花园 选)
>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1813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