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心理治疗和咨询的疗法群历史发展概论(三)
2014
05-14

心理治疗和咨询的疗法群历史发展概论(三)

    疗法、聚焦疗法、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等,建立了过程――体验疗法系统,也可以称为体验疗法。这一疗法目前作为人本主义疗法群的精华所在,目前正在国际临床心理治疗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一疗法目前作为人本主义疗法群的精华所在,目前正在国际临床心理治疗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治疗占有很大的临床疗法比例。这一疗法在治疗中除了强调共感、发展来访者对于身体、情绪等等当下此在的觉知等等,还超越了过去以来访者为中心疗法治疗过程中,治疗师被动处于类似陪伴者的角色,而能够积极进入咨患关系中去真实的互动,利用真实关系互动来进行的深度治疗以到达良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来访在其中担任了很重要的主体角色.。美国的<临床心理学导论>(2002)的教材都已经将过程――体验疗法列为人本主义疗法中目前最强有力的治疗体系。不过对于这个疗法系统,中国目前知之很少。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疗法的发展中,还有一个主题要涉及到,那就是超个人心理学疗法的发展,超个人心理学是基础于马斯洛晚年提出了五种需要层次理论之外的第六种需要――灵性需要。对于人可能有灵性需求或者宗教信仰的需求的问题,回答应该是说的确有一部分人是可能具有的。但不应该是所有的人都必须的。超个人心理学疗法往往是以一些东西方的宗教禅修或祈祷哲学和技术作为基础而发展出来的各种观点。虽然东西方宗教的禅修和祈祷文化的确具有几千年的发展,而且在心理治疗中适当运用的确会产生相当好的效果,但部分超个人心理学的观点,例如被某些超个人心理学者,称为超个人心理学大师级理论家的肯恩*维尔伯,似乎不是在建立一个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体系,从他的著作中反映的是在试图建立一个印度教吠檀多不二哲学和五身理论为基础的新宗教。肯恩*维尔伯本人在其著作《一味》中自大的以一个宗教大师的姿态自居,并自承参加摇头丸派对。同时超个人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还可能使用各种迷幻药物。
    但超个人心理学并不全是肯恩*维尔伯或者使用迷幻药物这些消极观点,超个人心理学中尚有不少积极的观点,例如在心理治疗中有限度和有科学基础的融合东方宗教禅修技术。这只要有科学基础作保证,未必不是一个可以发展心理治疗的途径。例如阿萨究里的超个人心理疗法、尤金*简达林、皮尔斯以心理疗法结合东方佛教禅修就有相当好的发展。这在今后也会是一种发展的方向。
    在超个人心理学90年代希望作为正式心理学派加入APA协会前,被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大师级人物之一的罗洛梅的写信阻止了。罗洛梅批评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论点在于它混淆宗教和心理学的关系(因为混淆两者关系对于宗教和心理学两者都没有任何益处)、具有不注重人格负面的不良倾向、一些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家有试图成为某种新宗教教主的嫌疑(如肯恩*维尔伯)等等。但罗洛梅也认可超个人心理学部分研究是有价值和值得思考的。除此之外,认知――行为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等也猛烈抨击了超个人心理学的某些取向。
    同时正如罗洛梅所指出的,混淆两者关系对于宗教和心理学两者都没有任何益处。超个人心理学也涉及了许多宗教方面,对于各种传统宗教提出超个人心理学式的批评和修正性建议,这导致许多传统宗教对于超个人心理学持保留或批评态度。虽然超个人心理学自许为当代心理学的第四种力量,但这种称号值得打一个问号。
相对美国西海岸的超个人心理学,美国东海岸尚有艾国信等精神治疗专家所发起的心理治疗――灵性运动,他们的观点可能更接近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主流的疗法方向,他们根据心理问题案例中可能出现的宗教心理问题来探索这两者适当的交集,以提供心理治疗中可能的方向,值得关注。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中,日本森田正马的森田疗法具有很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特征,虽然它并不是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范式下发展起来的。森田疗法技术来源于佛教的禅宗和日本净土真宗的哲学原则,它提供了一种自然的处

[1]

境和哲学使病者痊愈其心理疾病。虽然一些不理解森田疗法的学者会批评森田疗法就是什么都不治疗,但这一批评往往是对于森田疗法没有掌握时所发出的声音。在日本著名的疗法还有内观疗法,也是一种整合佛教理念所形成的著名疗法。在此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东方古典思想,如佛教、道家等对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意义,湖南医科大的道家疗法就是一个尝试性的进展,其实佛教中也相当有意义的事件,因为据文献记载,佛教至少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开始了心理方面的研究和理论探索,虽然对于这些的研究要十分谨慎,以免堕入非科学的价值立场。
    在这里还可以讨论心理剧疗法,心理剧疗法虽然并没有直接参加到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中去,也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运动中产生的疗法,但它的哲学几乎和风格都是人本主义的。心理剧疗法是维也纳精神病医生莫瑞努1921年首先在维也纳他的精神治疗中心采用心理剧疗法。四年后他去了美国,开始传播这一方法,并在其妻子则卡*莫瑞努推动下发展出全面的训练系统。心理剧是一种可以使患者的感情得以宣泄、完形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原创性团体治疗,虽然心理剧同样可以被运用到个体治疗中。但显然它不是观赏性质的戏剧,在本质上,我们可以把心理剧直接看作是一种心理疗法。心理剧是完成心理治疗、个体发展等等目标而设计的咨询技术,也是格式塔疗法、团体咨询等著名疗法的前身。例如格式塔的空椅技术、扮演技术等都来源于心理剧。作为一个完整的心理剧治疗包括暖身、演出、分享三阶段。一个完整的心理剧的参加人员包括导演(辅助导演或主持)、主角、辅角、观众。心理剧的常规技术,有空椅技术、角色扮演、替身、镜像、魔幻商店等。心理剧是即兴的。心理剧目前在全球有不少流派发展,包括由华裔龚_博士结合中国道家、中医思想创立的易术心理剧疗法。
    来自前沙皇俄罗斯时代的葛吉夫所创立的一种心理哲学――第四道,一种罗洛梅人本主义定义下的思想。虽然目前第四道由于一些发展已经是一种具有新兴的宗教组织,这并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但它的哲学和心理技巧是相当值得人本主义的心理疗法借鉴的。它的核心是“记住自己”,是取自于古典佛教的《四念住经》的方法,他提出一个人的意识大部分时间是处于白日梦状态的迷失中,受到来自情绪等各方面无意识的干扰,而人需要在有意识的锻炼中让自己在各方面进化起来。这一观点如果最后抛开其最后的宗教目的完全具有合理性,而且和格式塔疗法有接近的地方。同时第四道提供了许多练习有意识化的技巧。其最终的目的是寻找本性之“我”而结束虚假的“我”。这和罗洛梅在《人寻找自己》和皮尔斯在格式塔疗法中给出的人的意识化技术具有一致性。
    另外艺术疗法、音乐疗法、女性主义疗法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归属于人本主义疗法。
    三.认知――行为取向心理疗法群简述
    Wade在1990年的著作中评论说:“认知理论是心理学今天最强大的力量之一”。
的确如此,在行为主义的理论范式之后,当今心理学的最重要发展的之一就是认知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心理疗法也出现了以“认知”为主导各种疗法。这形成了最有力量,而且发展最快的认知疗法群。它以其理论概念明确,结构简明扼要、治疗直中要害、咨询疗程较短、咨询疗效明显等等优势开始与过去发展的各种疗法相抗衡。
    认知疗法群中的各种疗法所共有的一个概念基础可能是:认知对于各种情绪、行为等主导作用,因此帮助通过帮助来访者矫正认知上存在的问题,将有助于减轻和消除来访者情绪、行为等方面的困扰。
    在1950年后,美国的艾利斯首先开始了认知疗法的创建工作,在完成哥伦比亚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博士学位的训练之后,他就开始探索其在当时可算是独一无二的疗法,这一疗法的基础是科学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并试图以乐观和理性的思维来纠正悲观和不合理的各种负面思维,以解决心理上的各种问题。所以这一疗法也称为合理情绪疗法。这一疗法最著名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A代表一个事件,B代表信念系统,C代表情绪和行为上的后果――以针对其中B的信念系统的矫正来完成正确的情绪和行为。这一理论的咨询师在实践中直接反对来访者信念中的“必须”、“应该”等绝对化概念,通过和来访者讨论信念系统中存在的问题来缓解和消除之后的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后果。
    在理性情绪疗法的发展中,主要的趋势是还提出个体对于自我、他人、社会

上一页 

存在正确认知的理念,来帮助实际问题的解决。同时它和其它认知疗法一样具有务实和开放的态度,在实践中成功彼此学习,同时整合来行为主义疗法中的各种技术。所以合理情绪疗法在原来的RET的基础上,现在又称为REBT。
    在艾利斯发展合理情绪疗法的几乎同时,宾夕法尼的贝克也在进行类似的工作,将认知理论运用到治疗中,贝克和艾利斯张扬的个性不完全相同,他是一个比较谨慎和低调的人。他的探索首先开展于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中,也受过精神分析训练的贝克在治疗中对精神分析于抑郁等症状的治疗表示不满,于是根据临床实践探索了抑郁情绪和认知信念之间的关系,这一探索使他发现认知信念和抑郁情绪之间存在因果联系。于是他着手通过认知信念的矫正来治疗抑郁,这样的尝试使他获得了不断的成功。在之后的临床治疗中,还发现这一矫正认知的技术不但对于抑郁症有效果,对于焦虑症、强迫症等等神经症都存在很好的效果,在1970年之后,这一疗法也渐渐流行起来。这一疗法比合理情绪疗法更重视内省的作用,整个疗法基本建立在自动思维――中间信念――核心信念的认知图式基础上。在目前发展中,它和合理情绪疗法同是认知疗法群的主力军。在2000年英国的认知疗法著作中,一些实践贝克认知疗法的心理咨询师成功整合了合理情绪的ABC理论作为认知疗法咨询前导的叙述,发现这样的程序结构可能更有利于帮助咨询的进展。在整合其它疗法的过程中,认知疗法也相当开放。
    (心潮心灵花园 选)

 

上一页  [1] [2] [3]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