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问答平台上网友询问:毕业后自己一直都是自己一个人独居,想知道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缓解社交恐惧?
社交恐惧症者(简称:社恐者)的形成和原生家庭密切相关,中国家长为了摆脱人贩子的伤害,宁愿让孩子跟社会隔离,让孩子体验孤独。等到孩子忽然进入社会,就必须与人打交道,便会产生巨大的不知所措感。白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工作,与上下级打交道,心不甘、情不愿。而下班后却只想封闭自己,不想硬撑着做自己不喜欢的事,越来越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久而久之便衍生出社交恐惧。社恐者害怕孤独,却又无法摆脱孤独。因为,当今社会是个“外向社交”的时代,而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却催生了越来越多的内向者。
因此,罹患社交恐惧必须及时治疗,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国人崇尚儒学,以儒雅、谦虚、谨慎、礼让为美德,喜欢含蓄,提倡牺牲、忍让的精神。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就是一个以“内向”为主的民族。社交恐惧初期,很多人还没意识到治疗的必要,寄希望于:慢慢会好的,结果真正好的几乎没有,有的只是复发或越来越重。
那么,面对社交恐惧,独居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坚持调节才能更快的恢复健康。社交恐惧症在某种程度上,是不能接受自己的一种表现,严重者会出现一系列的神经系统的病理改变,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从现在开始,社恐者要停止对自己的挑剔,批评,责难,也不要以恐惧就逃跑。要知道,如果自己都不信任自己,那么这个世界上还有谁会信任你呢?
其次,学会适当的放松,放松能够缓解心理的恐惧感:将两脚平稳站立,轻轻地把脚跟踮起,坚持5秒钟,然后放下,100次就能缓解;或者做深呼吸,吸气与呼气算一次,数到100结束;同样也能缓解心理恐惧。经常演练社交情景对自己也会有帮助,经常自己在脑海中预演,或把桌椅、镜子、门窗等当成陌生人进行社交演练。次数多了,时间久了,效果就明显了。试着与别人对视交流,眼睛是人心灵的窗户,如果能够勇于直视他人的眼睛,也就相当于敢于敞开心灵与人交流。关注社交本身,而非自己的表现。将注意力转移到怎样才能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上来,这样就能够自然从容了。
再其次,独自居家时,让自己有事可做。心理学家认为,双手空空会让人的社交恐惧感增加,而做事能转移注意力,能够给人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台湾名主播蔡康永就总是这样,在做节目的时候,把一支笔握在手里,他说:“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手不知摆在什么地方的尴尬。”
最后,就是多与友善的人交往,友善的人比较懂得如何尊重一个人,我们也比较容易从他们那里获得认可,进而建立起我们的社交自信。最终,发挥自己的优势,学会与他人相处,彻底摆脱社交恐惧。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32775
- 转载请注明: yangdq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