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9.5月大的时候,因为先天性酶缺陷,不能治愈而死去。其间因为宝宝的病和是否治疗,和婆婆有很多争吵。这时老公不能站在自己一边,感觉老公懦弱,当时父母也让自己和老公离婚,最近婆婆静脉曲张,要做手术,我说,我不想看到那张脸,而且也是小手术,不想陪老公去看婆婆。对去世的宝宝很想念,对婆婆有很多的怨恨。”
这是一位30岁的女人的自述,在宝宝出生且得罕见的疾病因不治而早夭时,女人难以释怀的悲痛,在宝宝去世2个月之后,对于当时婆婆对宝宝和自己的态度,依然怀抱怨恨。
从心理学的角度,女人对婆婆的恨,源自于期待与现实的冲突,她的内心中早已经有一个关于“宝宝的奶奶”的形象或定义,当现实和该定义不符时,内心便引起了强烈的冲突,或者从认知的角度,女人心中有着强烈的“应该的”观念,婆婆的行为,当不符合“应该”观念时,就对婆婆产生了怨恨。对老公的立场也是类似的,期待与现实的冲突,所以,对于女人的问题,就该调整其内在冲突,接受现实中的亲人,将关注点从过去回到现实。
如果从佛教的观点来分析,可以剖析以下几点:
首先,看宝宝的死。生死本无常,正如《贤愚经》中所说的无常四边:“聚际必散、积际必尽、生际必死、高际必堕。”即是说,有生必有死。如果女人能够了知“生死无常”,定能放下对于已逝宝宝的思念的痛苦,也将看破世间的很多恩恩怨怨。
其次,看女人对于宝宝的思念。在佛教看来这样的放不下,实则来自于对于亲友的贪执,因为无论如何想念,宝宝也不可能复活,只要有贪执就有放不下,放不下则会痛苦。
再次,看女人对于婆婆的恨。从佛教的眼光看来,对于婆婆的恨,其实是来自于对于宝宝的贪爱,女人说,如果当时宝宝得到更好的照料,那么,有可能不会走的这么快。婆婆的态度和表现,与自己的预期相去甚远。当宝宝过早的走了,于是,自责并且迁怒于婆婆,其实,这一切都源自于对于宝宝的贪爱不舍。以佛教的眼光来看,今生的亲人,有可能是宿世的怨敌,甚至有可能是不共戴天的仇人。所以,在佛陀看来,对于亲人的贪执,是不合理且愚痴的表现,如果我们能够了知无常之理,如果我们了知轮回的真相,就不会如此之执着,而自寻烦恼了。这就是佛教所说的,“看破与放下。”
关于无常,《西藏生死书》中,曾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妇人死了儿子,于是到处寻找能够让儿子复活的人,哭着寻找数日未果,这时,有人告诉她,你去找佛陀吧,他能够让你的儿子复活。
于是,妇人来到佛陀的面前,妇人说,“佛陀,请您帮我让儿子复活。”
佛陀说,“你去一家没有死过人的家里,去找一枚芥菜子。”
于是,妇人去找,问遍了所有的人家,最后空手而归。妇人终于明白,于是问佛陀,“佛陀,请您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佛陀说,“世界上唯一永恒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化当中。”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孟桂玉 原创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30308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