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中我们讨论到女儿通过哭闹等行为引起了母亲的注意,夫妻各怀心事,助长了女儿的行为,接下来,我们来具体分析这三位成员的心理。
案例中出现的大女儿的情况。她的俄狄浦斯情结的发展由于对母亲的焦虑性依赖而受到阻碍,这种焦虑又因为她的嫉妒弟弟出生而觉得自己受到排斥的想法得到加强。在女儿一岁半的时候,她频繁的与母亲相聚和分开的早期经历使自己的焦虑症状开始出现,而在俄狄浦斯时期,这种症状开始带有性的特点。因此,夜晚醒来要求陪睡阻碍了父母的性生活。
就妻子而言,她没有足够的依恋自己的丈夫,不能把丈夫当成内在父亲的后继者。而她和女儿的关系,再次唤醒了自己对内在母亲的矛盾型依恋。而丈夫也最后听从了孩子的请求,很配合的让自己承担了无性的母亲角色,没有采取行动将自己的妻子从令人焦虑的共生现象中解脱出来,反而支持女儿和妻子维持着这种共生的现象,成为这二人的替代母亲。
就丈夫而言,当妻子利用女儿作为逃避性生活的借口时,他没有予以拒绝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他模仿了与自己母亲的关系。他觉得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也被妻子拒绝了,此时,他体验到了俄狄浦斯情结没有被满足的感觉,并同意妻子扮演了拒绝自己的内在母亲的角色。
这个家庭在一定程度上达成了一致:父母的性分离状态代表了他们的共通的症状。孩子的睡眠方式体现了她自己的问题,也代表了她卷入了父母间的性关系和情感关系。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心理咨询师 山吹原创
参考文献《性与家庭的客体关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28256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