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Rubinfine
Rubinfine疑问为什么有些人能够处理抑郁情感,另一些人则是屈从。他坚持攻击需求的角色应被整合进抑郁的理论解释中,他通过引入婴儿与母亲作为一个自恋联合体的概念来做到这一点。当这个联合体被瓦解时,会导致无助感、自恋的幻灭以及因而发生的愤怒。这导致过早的意识到分离开的客体与过早的区分出攻击性的驱力。抑郁情感是一种由于自我的柔弱与无助感导致的目标无法达到的信号。和自我对焦虑信号的掌握相平行,这儿也有一种增加的能力以掌握抑郁。
(七)Spitz
Spitz通过对与坐牢的母亲分离七个月的婴儿的观察,总结出婴儿的情感状况影响它的母亲客体的知觉和联系。母婴间的交互作用在婴儿获得语言能力以前很久就同时影响了母亲和婴儿,并是她们间交流系统的基础。作为外部辅助自我的母亲功能对婴儿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他提出例如了三个重要的“心理组织者”:微笑的反应、分离的焦虑和表达出“不”的能力,母亲作为外部辅助自我通过提供适宜的挫折来对婴儿的发展阶段作出合适的干预。
Spitz认为微笑的反应是知觉和建立起自我的开始。分离的焦虑将驱力和客体整合在一起,将自我建成一个有组织化的心理结构,有不同的系统、装备和功能。表达出“不”的能力打开了建立正常的客体关系的发展道路。这些使自我的出现和合适的人际交往模式水平的开始成为可能。在6-8月时,如果母婴分离,好的母婴关系不能建立,一系列从易哭、失眠、体重下降到运动迟缓等的症状可能会出现。因此,Spitz认为:看起来任何替代物都至少和不能满足(婴儿)的生物性的母亲一样好。当剥夺母亲继续时,婴儿会开始悲观、退缩缺乏协调,甚至死去。
(八)Bowlby
Bowlby以“依恋理论”解释了婴儿的行为。他假设当母亲客体暂时无法获得时,依恋过程被打断,一系列如抗议、沮丧、分离的行为将会作为结果出现。这些还是正常悲伤的一部分,但可能会成为日后病理性抑郁的基础。
(九)Klerman
Klerman在回顾文献后,得出结论:(1)丧失和分离在所有抑郁中并非是普遍性的,(2)不是所有经验到丧失和分离的个体都会患抑郁症,(3)在临床抑郁症中丧失和抑郁并不特殊。近来的研究也表明儿童时期父母的死亡对成年后得抑郁症的风险只有很小的影响。既然父母的替代物可以提供心理上的支持,而不会有任何基本侵扰会发生,那么父母的缺席可能就不会导致一种不正常的状态。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心理专家团队 心理咨询师 选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24064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