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历史源远流长。“什么意味着投入和主动地活着?”所有提出这一问题的人,实际上都已经参与了存在人本主义式的追寻。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一词起源于拉丁词根“exsistere”,字面的意思是“向前站立”(stand forth)或“成为”(become)(May,1958a,p.12);而人本主义产生于古希腊“认识自我”的传统(Grondin,1995,p.112)。因此,存在式的人本主义可以被理解为一个认识和成为自己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人本主义心理专家依靠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为心理学开辟了一块新领域。这个新领域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还原化倾向,强调选择、自发表达以及超越等特质。同时,由于其哲学渊源,它也强调存在主义重视的死亡、苦痛以及人类限制(Burston,2003;May,1958)。
在某种程度上,对后面这些元素的强调,使存在主义的范畴与某些人本主义取向出现较大差异,一方面,诸如罗杰斯(Roger,1951)和皮尔斯(Perls,1971)倡导的心理学,另一方面,如超个人心理学运动(May,1981;Mendlowitz & Schneider,2008)。这些差异我们在后面将会更细致地探讨。现在,我们有足够的依据说,存在式的人本主义是具有美国特色的混合物,它结合了存在主义对人类限制性的重视和人本主义对人类可能性的强调。这个结合创造了一个对立互补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存在人本主义治疗包含了三条价值观念:自由(在人类限制的条件下成长),经验反省(与成长中的挑战进行斗争),责任(对成长的结果做出行动或回应)。
从另一个角度说,当代的存在人本主义治疗强调:
(1)一个人在限制的条件下选择成长为谁的“全身心”(whole bodied)的能力;
(2)去觉察那些选择之意义的全身心的能力;
(3)去行动或表达所做选择的全身心的能力。所谓全身心,即认知的、情感的和动觉的(kinesthetic)。
这些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存在人本主义治疗发展出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假设是――根本性变化的发生,不仅通过思维或行为的重新编程,而且还通过经验或“全身心的”重新觉醒。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选取了汉密尔顿的例子,一位恐高症患者,在后面我们将会看到这个案例。尽管汉密尔顿依靠行为治疗技术,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恐惧,但还是直到他能够彻底地、经验地面对他的恐惧,他才学会了克服和转变它。
因此,存在人本主义方法的关键是它对全身心的相遇(encounter)的强调。在我们看来,这种方法非常重要,特别是当来访者形成我们所谓的意向性(intentionality)或(改)造他们生命的能力时。
上海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师 选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22874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