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曾告诫我们,在有关情感上的事物中,要在过量与缺乏之间寻找“中庸之道”。比方说,道德上的美德,如勇气,避开了胆怯与愚蠢这两个极端;友善,避开了无礼与奉承这两个极端;自律,避开了麻木和自我放纵这两个极端。相同地,作为一个道德上的美德,同理心也可以被视为两个极端之间的平衡:离目标的主观世界太远,以及离它太近。 的确,如果你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生命中的问题上,你不太可能与目标的主观世界够接近,让你对目标的问题感到同理心。另一方面,如果你太过投入于那个主观世界,你会失去Rogers 所谓的“如同”,因而模糊了你和对方之间的区分。因此,跟目标的主观世界产生共鸣的关键,是避开这两个极端。
作为心理咨询师,假设你刚经历一次混乱的离婚,现在正聆听着一位朋友,这位朋友也正经历相同的离婚。如果你开始将你的朋友的叙述视为自己的叙述,又开始把自己的悲痛情绪投射到他的叙述上,你的朋友的主观世界就变成了你自己的主观世界,你已经不再能够有建设性地理解你的朋友的处境,因为他/她的处境已经成为你的处境。你就会迷失在那个世界中,并且无能地和你的朋友一起淹没在其中。另一方面,如果你面对你的朋友的处境,以一句冷漠的“克服它吧”来作回应,因而无法和你的朋友建立连接关系,你就是离你的朋友的主观世界太远,不可能有所作为。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19828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