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赵旭东博士《系统家庭治疗现状与展望》
2014
05-13

赵旭东博士《系统家庭治疗现状与展望》

    一、家庭治疗简介
    家庭治疗是一类以家庭为单位,通过治疗性会谈、行为作业及其它非言语性技术来消除心理病理现象,促进个体和家庭系统功能的心理治疗方法。
    虽然家庭对于精神卫生的重要性早已受到关注,但文献普遍认为,家庭治疗的正式开始应该从1950年左右算起。在家庭治疗产生、发展的初期,以下几个因素发挥了影响:
    1.精神分析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地涉及家庭问题;
    2.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被引入行为科学领域;
    3.与精神分裂症成因有关的家庭研究;
    4.儿童辅导、婚姻咨询领域的发展;
    5.集体治疗等新临床技术的出现。
    近50年来,家庭治疗吸引了具有精神病学 、精神分析、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发展到80年代已趋于成熟,成为既有一般性理论基础,又有多种变异、流派,与精神分析治疗、咨客中心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并列的领域;从业人员有了基本认同,整个领域高度职业化、组织化和国际化;90年代更加趋于融合。各种流派的方法虽不同,但均以处理人际关系背景中的心理问题为目的,以人际系统(最普遍的即为家庭系统)为干预对象。
    多数家庭治疗师都认为,家庭是由互相关联的个体和子系统以复杂方式(如反馈调节)自我组织的、持续发展的因果网络;个体的异常心理及行为,不仅是发生于个体内部的过程,而且也是社会现象,受到系统内互动模式的影响,或者本身就是对于系统过程的反应或干预调节。
    体现以上思想的操作性概念体系和技术种类繁多,主要的有:系统家庭治疗(也称交流/策略治疗);心理动力性家庭治疗;鲍文家庭系统治疗;行为家庭治疗;结构家庭治疗,以及体验/人本主义家庭治疗,等等。
    系统家庭治疗是此类疗法中的一个流派,目前在我国影响较广。其理论和方法既反映家庭治疗的一般特性,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发展了一套操作性概念和技术,突出体现与传统直线式因果思维、还原论思维不同的循环因果思维和整体思想。近年来,这些理论和方法还影响了不以家庭为基本治疗单位的其它一些治疗和咨询工作,如个别治疗、集体治疗、企业管理、教育等,因而,“系统治疗”后来居上,近来成为比“家庭治疗”含义更广的概念。
    家庭治疗的基本思想适用于范围广泛的精神卫生问题;其技术集中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临床上被广泛用于神经症、心身疾病、少年儿童心理-行为障碍的治疗,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和药物依赖的康复治疗,以及普通人群中的婚姻辅导、教育辅导、组织管理等等方面。
    目前,关于家庭治疗技术、过程和疗效的实证性研究正蓬勃开展,使其理论、技术体系更加科学、规范,影响力日益增强。
    二.系统家庭治疗的理论要点及临床方法
    从系统家庭治疗的观点看,家庭不是由个体简单相加而成;个体之间的关系网络,以及家庭以外的大系统,制约着个人的行为及内在的心理过程;个体之间,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基本的联结方式,是行为操作引起的信息反馈机制,包括人类语言及非言语反应。因此,症状性行为具有人际性的功能,旨在维持系统的内稳态,甚至引发整个系统的变化。这是系统的“自我组织”过程,而不是如我们习惯认为的那样,症状只是直线性因果链末端的个人结局,或是纯粹的生物性结果。
    进一步看,症状的产生和维持,与家庭的“游戏规则”、认识论模式(“内在的地图”)有关;与解决日常生活困难(difficulty)的方法也有关系,有些“再加一把力”式的执着努力会变为酿成问题(pro

[1] [2] [3] 下一页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