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医生说,人们关注焦虑的最初的来源
1. 一个幼小的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不断地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互动,他们会逐渐地意识到某些部分是他无法控制的,那些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物体,比如乳房,奶瓶和妈妈似乎有自己的意志,他们出现和离开的时间,并非总是符合婴儿的期待。婴儿将逐渐体认到这些不能控制的部分,和自己不是一体的,而是跟自己分开的!在他们的心灵世界会建立起基本的界限:界限之内所有事物都是他自己,而界限之外是他人,是外在的东西。由于外界的物体能够提供舒适,愉悦和安全感,儿童的心灵会渴望这些物体,执著于它们,但它们是有自己的意志的,在儿童的掌控力之外,所以也是危险的!这样,儿童有自己内在的需求需要,而外在物体有自己的意志,两者之间将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生存和掌控力的焦虑”便逐渐地留在了生命中。(请注意,心灵的特点之一“离苦得乐”这种模式在这里已经开始了体现)
2.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感觉他们空间(周围)内的物体变得越来越难以驾驭了,而外在的物体也越多,儿童越来越陷入一种无奈,无力的困境之中,只能选择从中退缩,放弃对外界这些无法掌控的物体或者事物的控制,但是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对于这些无法掌控的范围,他们对此的感知将是空虚的,空洞的,深渊,与自己是分裂开来的,似乎就是一个可怕的,自己无法看清楚,也无法控制,充满了危险的黑洞,而且会让儿童内心害怕去面对它们!
3. 在儿童选择放弃和深感恐惧的这个虚空中,这个黑洞中,有各种物体不受儿童的控制而移动着,因此儿童会害怕黑洞和其中的一切!有着父母形象的人物似乎控制了这个虚空里的全部活动,儿童非常看重他们,并且相信他们的力量强大。生命对安全感的需求,让儿童对于能够带给他们安全感的人物,不仅内心非常看重他们,同时也愿意相信他们的力量是强大的,这样都将增进儿童的安全感,化解他们的恐惧不安!他们对儿童的态度越友好,越是能够在儿童感觉无力,无奈,恐惧时出现,帮助他们,就越是可靠的盟友,儿童也就越觉得轻松。自己内在有强烈的掌控力的焦虑,便把希望寄托在外界这种心态,在恋爱过程中,亦会在一些朋友身上体现:一些“生存和掌控力的焦虑”这个命题完成得不好的个体,会欣赏,会选择一个比自己强大的对象作为朋友,尤其是女孩子,而且还会按照自己的意愿,理想化对方,心里自觉不自觉地把对方想象得多么的能干,多么的有力量,不过后来却可能因为发现,对方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而深感失望,失落!
4. 那些无法控制的物体让人害怕,并且被看成是野蛮的。比如,作为宠物的动物如果能够被控制,它们将增进儿童的安全感!而类似玩具熊这样既象征野蛮,又能够完全控制的物体,是最令人感到舒服的盟友。“我能够控制这种物体,我是有能力的”这种感觉,将减轻孩子内心的某些不安!所以一些过渡性的物体能够帮助儿童应付虚空中的恐惧。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些合适的玩具,将帮助他们建立起更多的信心,掌控力的信心!不过,通过这种方式来化解内心的恐惧,仍然是需要家长的配合,提供这些物体,所以还是爱的原则起作用!
5. “取悦他人”这种人际互动模式产生的内在原因:当儿童觉得不安全或不确定的时候(本体焦虑),他们会有被抛弃的恐惧。家长(父母或照顾者)似乎是站在儿童和强大的威吓力(可能会死掉)之间,孩子会尽力取悦父母,为的是保障自己持续得到支持与保护。这将使得一个人养成一种尽力符合他人期待的生命模式,并且开始发展外在依赖的态度与行为。
心理专家观点
个体把注意力从自己的内在转向外在的权威,如果孩子能够取悦家长,就不会被父母抛弃,因此得以存活。为了避免被抛弃而无法生存,个人需要被别人接受。“对自身存在和生命的认定”“生存和掌控力的焦虑”,这样两个心灵和人生的命题,一个人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越大时,“取悦他人”这种模式会比较明显。但是如果在成长中得到了心灵健康所需要的“爱”的个体,那么因为他们能够很好地认定自己,内心有足够的掌控力,心灵不受制于什么“需求和需要”,他们便不必刻意地取悦他人,而是可以自由地与人交往!
上海心理咨询师/心灵花园顾歌情感俱乐部 选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12976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