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4 A18版:东方女性・心经 稿件来源:新闻晚报
□顾恺颉
●人物出场
“我叫刘珊珊(化名),今年52岁,有一个女儿。我六年前离的婚。原因是前夫酗酒嗜烟成天打麻将赌博,离婚后女儿归我抚养。去年9月女儿到国外留学去了,我一个人生活。 ”衣着光鲜、风韵犹存的她说到这里,停下来看了我一眼。接下去的话,她边说边低头,嗓音也渐渐地轻了下去。 “现在有个男人进入了我的生活……”
●情感故事一杯姜茶温暖了一颗心
离异对任何人都是伤害,但对一个已经无法忍受赌徒加酒鬼丈夫的女人来说,却不啻为一种解脱。所以,刘珊珊在离异初期,感觉生活重新开始一般,家里变得清净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多了,吵架头疼的事也少了。她一心一意地培养女儿,终于在离异后的第五年,女儿拿到了国外某大学的奖学金,对刘珊珊来说,总算熬出头了。
由于家底还算殷实,加上一直在某企业做财会工作,刘珊珊在送女儿出国后,处于年过半百的单身贵族状态。每天下班自己做饭,晚餐过后就是电视陪伴,平静却也略显孤单。在一个雨后的黄昏,她忽然觉得烧饭给自己吃,缺少一种生活的味道,于是开始经常在外面吃饭。小区门口那家兰州拉面馆,就是她经常光顾的餐馆之一。
店老板李建(化名)四十出头,长相一般,但为人热情,刘珊珊是熟客,所以每次去都会得到热情的招呼,她也仅仅是点头和微笑。去年六月,一天她下班回家,刚乘上车,天就开始下小雨,等下车时,已经变成了倾盆大雨,珊珊只能奔进小店躲雨。 “因为雨天,所以店堂里只有他一个人在。他见我进去立刻让座,并跑进厨房煮了一杯姜茶给我祛寒。我很感动! ”珊珊叹了口气。 “你知道吗?我的前夫从来没有这样待过我,虽说我们在一起生活了20多年。 ”
半年相处,一朝表白
那个下雨的傍晚,珊珊第一次和李建深入地交谈。
李建是南通人,前几年与妻子一起出来闯荡,由于文化低又没有特别的本事,夫妻二人开始是替别人打工,慢慢地有了一点积蓄,再问朋友借钱,才开了这家拉面馆。谁知小店刚有一点起色,妻子却傍了个款爷跑了。祸不单行,父母去城里买东西遭遇车祸,双双亡故,他又没有兄弟姐妹,他说他真的成了“孤儿”。珊珊也告诉他她自己几年前离婚了,女儿也长大,去了远方念书。
那以后两人熟悉起来,以后珊珊去小店,李建只要有空,就会坐下来陪她聊天。 “我慢慢发现他有许多优点,比我的前夫好几倍。而且他经常说他总有一天要开一家大饭馆,活出个人样给他的前妻看。”珊珊说起李建的优点,眼神里带着欣赏。
“半年后的一天,我加班后回家,已经9点多,因为没来得及吃饭,就去他店里,正好没有其他客人,我发现他的神情有点欲言又止,就问他有什么事,他蛮害羞地说:‘你知道吗?我很喜欢你。 ’”
珊珊一下就懵了:“你知道我几岁了? ”
他说:“不知道。 ”
珊珊说:“我50多了,比你大十几岁呢! ”
他说:“没关系,感情跟年龄无关。 ”
珊珊说:“有关系的。因为我终有一天会老的,会很难看的,到时你会嫌弃我的。 ”
他说:“不会。 ”
心理咨询室里,刘珊珊回忆起这段对话,情绪依然略显激动:“这次谈话后,为了躲他,我很长时间不去他的店,他就打我的手机,甚至不做生意去车站等我。我、我就同意和他交往了……”
他求婚了,她犹豫了
第二次咨询之后,刘珊珊向我提出,自己处于矛盾焦灼状态。
“前几天他提出要同我结婚。 ”
“您有什么想法? ”
“主要是一,我们之间年龄差距太大,我怕有一天我老了病了,他会离我而去;二,文化差异,我大专毕业,他才初中毕业;三是来自我家里的反对,我们家是书香门第,父母是不会看上一个初中生的,更主要的是他们怕我上当受骗,到时人财两空。 ”
“你与他交流过这些么? ”我平静地问道。
“谈过,他认为这些不是问题。 ”
“那你呢?你怎么想? ”
“我很矛盾。 ”
“为什么? ”
“年龄的差距,学历的差距和家人的想法。 ”
“你是不是怕第二次婚姻又失败? ”
“对!老师,你说得很对!我经不起再一次的伤害了。”刘珊珊的眼睛放着光。
“刘女士,听起来,您目前最需要的好像是朋友,而不是丈夫?”因为,我感受到了她的落寞,于是,我这样问道。
“是啊,我也明白很多的时候,和他在一起,就只感到一种朋友的轻松,倒是一想到要结婚,反而不开心了。毕竟,我和他的差异太多,要顾虑的事情太多。 ”刘女士自己也无奈地说。
●爱情?友情?给大家多一点时间
刘女士觉得自己有点像《桃花运》里的高姐,50多岁突然有年轻后生看上了自己,有点不知所措,有点欣喜心动,又有点难以置信。可以看到,她确实是需要也愿意去接受一份新的感情的,但是,这到底是不是一份可以稳定下来的爱情?连刘珊珊自己也没有弄清楚。
最后,她主动与李建沟通,结果双方都愿意先以朋友身份相处一段时间,然后视彼此感情的发展再决定是否结婚。这是一个务实且对双方负责任的决定,也是一个52岁经验丰富的女人对自己剩余人生价值的再评估。
●家庭DNA分析迟暮女子有时也是小女生
活在当下,对一个52岁的女人来说,恐怕什么 “同质匹配”、“择偶梯度”的理论,都不是很重要了,难得的恰恰只是她还能被感动。也是这样静静地听这个女人提起的那些他和她之间的小事,和她一起去品味这些迟暮的、微微炉火般的亲密感,对她而言就是最大的理解了。
她需要的是一种不再孤独的感觉,而不是结婚不结婚的现实。
她慢慢讲了很多她过去的伤感的事情,包括她的情窦初开的日记,她天真的初恋,她大学时代的迷人,多少的追求者,曾经优秀的前夫,她的女儿和她是如何如何的贴心,又是如何一步步的目睹完美的家庭因为赌博而走向衰亡的伤感,她在女儿走了之后,又是多么的伤感和落寞……
52岁的女人对爱情的感受和年轻女生相比,应该没有那么纯粹了。对于后生仔的追求,这样的感情里多了母性的爱和被人依赖的满足感,也有寂寞的生活得到慰藉的充实感。这就像《桃花运》里的一个情节,郭涛扶着刚动完手术的元秋上公用厕所,郭涛不顾厕所里众多女病号的异样眼光,执意要把元秋直接带进厕位,还头也不抬地边小心扶着病人边自豪地大声说: “她刚动完手术”。迟暮女子其实不见得比小女生更会控制感情,温暖与感激的泪毫不掩饰流出来,即使知道眼前的这个男人是有目的而来,她也愿意自欺欺人去享受这份关爱。
但现实毕竟是现实,刘珊珊也愿意享受这样一份迟到的爱情,但是她比影片里的角色更理性,考虑的问题也更多,她的性格和成长环境,决定了她不太可能上演火速结婚的喜剧片。在咨询师的引导下,她也明白两人需要更多的相处,更多的互相了解之后再做决定,这也是对两人未来的负责态度。
●咨询师处方认知明了,理清头绪,不急不躁
当刘女士区分出自己的情感需要和现实需要的不同之后,我感到时机有些成熟了。于是,和她一同探讨起了 “同质匹配”,“择偶梯度”这些假如她要结婚的话就需要考虑的理论。人有时很奇怪的,当你不明确问题的时候,很矛盾;相反的,当你明确了问题是什么的时候,反而倒是会很冷静。
因为,刘女士认同了我下面的观点:考虑自己的年纪和阅历,即使想再要一段婚姻,也完全可以不急不躁,完全可以从年轻时候的谈恋爱的轻松方式开始,因为,她没有什么现实负担,何不轻松地享受谈恋爱的自由呢?另外,也可以通过这段时间,再认真地考察下对方。同时,也考虑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全面长期多方面地考虑自己的需要,以及如果缔结这段婚姻的利弊之处,同时也让对方多了解自己。
●心理学堂
择偶理论
理论1:“同质匹配”――即“门当户对”
“同质匹配”,即人们总是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年龄、居住地、教育、种族、宗教、社会阶级以及价值观、角色认同等相近或类似的异性为配偶。
美国社会学家古德认为:“人们确实可以相信两个家庭所接受的联姻条件,往往是双方在经济上或社会上门当户对。 ”
这一理论与我国传统社会择偶中的“门当户对”原则相近,指男女在择偶时要相互考虑对方家庭财产的多寡和门第的高低与自己是否相当,以及社会地位、社会声望是否适合等等。鲁迅的一句 “贾府上的焦大,也不会爱林妹妹的”是最好的论述。
理论2:“资源交换”
该理论在择偶领域的解释是,人们为某一特定的异性所吸引,是由其所能提供的资源决定的,假如某一资源不足,可以更多的提供另一种资源作为补偿,如在包办婚姻中,劳动力、彩礼和新娘的价格是最常见的交换。容颜娇好,也可以被用来交换诸如社会经济地位、爱和关心以及自我牺牲等其他资源。
理论3:“择偶梯度”―― 即“男高女低”
“择偶梯度”即男性倾向于选择社会地位相当或较低的女性,而女性往往更多地要求配偶的受教育程度、职业阶层和薪金收入与自己相当或高于自己,也就是婚姻配对的“男高女低”模式。尽管从社会经济地位看,男性一般在婚姻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女性的资源还包括肤色、长相、体型、相对年龄以及持家能力等,这使一些女性可以凭借她们的美貌换取男性的家世、成就或向上流动的潜力。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1283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