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在《哀悼与抑郁》的核心概念,童年早期的失落会造成一种易感性,使得成年后较容易产生抑郁症。他也注意到,抑郁症患者常见的自我诋毁,是由于转而向内的愤怒,他甚至更加精确的指出愤怒转向自己的原因来自于自我对失落客体的认同作用。在后来的《自我与本我》中,他提出抑郁症患者往往拥有相当严厉的超我,这是由于他们对于自己曾向深爱的他人表现出攻击性而感到愧疚不已。
克莱因谈到面对失落痛苦时所产生的防御,例如否认自已对于他人的攻击性,呈现出与现实情境不搭调的欢乐感,或者表现出苛刻、不屑他们的态度,以否认自己对于关系的需要。这种自我膨胀的防御中包藏着一种意图凌驾于父母之上,翻转亲子关系的愿望,这样的欲求可能反过来产生罪恶感与忧郁,克莱恩以此来解释为何抑郁经常会在成功或晋升之后发生。
布莱特发现抑郁的两种潜藏的精神动力学结构,依附型经常透过被抛弃、失落与寂寞的感觉来呈现抑郁,内射型的主题却往往围绕着罪恶感和无价值感,同时他们也会感觉到挫败,仿佛丧失了自主性和掌控能力。
(程江 撰写)
克莱因谈到面对失落痛苦时所产生的防御,例如否认自已对于他人的攻击性,呈现出与现实情境不搭调的欢乐感,或者表现出苛刻、不屑他们的态度,以否认自己对于关系的需要。这种自我膨胀的防御中包藏着一种意图凌驾于父母之上,翻转亲子关系的愿望,这样的欲求可能反过来产生罪恶感与忧郁,克莱恩以此来解释为何抑郁经常会在成功或晋升之后发生。
布莱特发现抑郁的两种潜藏的精神动力学结构,依附型经常透过被抛弃、失落与寂寞的感觉来呈现抑郁,内射型的主题却往往围绕着罪恶感和无价值感,同时他们也会感觉到挫败,仿佛丧失了自主性和掌控能力。
(程江 撰写)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8211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