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角色从何而来?
两个小孩打架了,父母的态度就决定了孩子的角色,有的父母会非常严厉地揍孩子一顿,让孩子记住永远都不要和外面的孩子打架,孩子的角色就是“窝里横”他明白了:在家里,你可以为所欲为,但在外面你要温良恭俭让。
有的父母会痛哭流涕,让孩子非常内疚,她会从此下决心,要永远做一个乖孩子,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样就可以拥有一个正常的妈妈。她的角色就变成了“永远都没有攻击性”的面人儿。
有的父母也会揍孩子一顿,是因为这孩子4岁,居然没打过3岁的小女孩,真是太没出息了。这孩子的角色就立志要做《机器猫》里的“胖虎”。我说的都是非常简化版的角色养成。
心理咨询师认为,孩子当然不会因为一顿打,就奠定了一生的角色,他是要在和父母以及周边的社会环境反复较量以后,才会形成一种角色定位,才会有了心墙。
用“心墙”,他们可以保护真实的自我,保护原初的自我。
当外界环境太恶劣,我们的心墙就会不断加厚,不断耗费我们的内在的能量,以此防御有可能的入侵。
“孔融让梨”就是典型的“心墙”现象,所有孩子见到梨,第一个欲念都是想要吃最大的,但孔融做到了把最大的让给其他孩子。他是怎么做到如此脱离了“低级趣味”的?
是靠“心墙”,“心墙”告诉他,如果你吃了最大的梨,家长可能不会高兴,那么你必须扮演一个“好孩子”的角色,这样你虽然失去了最大的梨,但却可以赢得家长的欢心,说不定还要奖励你一个梨吃呢。
于是孔融就会欣然扮演这个懂事孩子的角色,时间久了,他可能都忘记了,自己最初的欲念,他以为他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我们每个人的原生家庭,都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禁忌。
有些家庭严禁欢笑,有些家庭严禁眼泪,有些家庭严禁冲突,有些家庭严禁娱乐,有些家庭严禁高雅,有些家庭严禁低俗。
一旦我们触犯了这些雷区,就会遭父母的“训斥”,于是那些真实的自我,就会躲进心墙里面,不敢出来,不得不扮演一些角色,来勉强活下去。
越是偏执和分裂的家庭,我们的心墙越厚,我们的角色就扮演得越发纯熟,导致最后我们就会入戏太深。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31872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