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忧顾歌说,百分百原创。只给你最贴心的私人定制式解答。
说说今天的新闻:随着一篇《起底弑母少女身后的网戒学校:暴力抓走、随时体罚和神秘专家》的文章在网络走红,最近联合调查组就进入了该报道所指的山东科技防卫专修学院进行调查,调查人员接受采访时说,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学生是自愿来的,基本上都是家长送来的,还有个别家长怎么说都劝不来的,就出现你们报道所说的抓人的情况。”这样的方式来改变一种行为,到底科学吗,顾歌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这完全不符合心理学原理,并且,这只是体现了三点,父母的无能和无奈,网瘾学校的贪利和无知以及孩子们的被迫和无助。
那么网瘾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网络成瘾这个名词最初是美国的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想拿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来开涮,因为酗酒、赌博成瘾等”行为障碍”缺乏生理基础而编造出的概念。通过比照病态赌博的定义,他编造了”手指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作出敲打键盘的动作”等7条诊断标准,声称自己发现了”网瘾”这种精神疾病。戈登伯格对网络成瘾的定义被媒体广泛报道后,使得网瘾是否应该被归入一种精神错乱而有所争议。所以后来戈登伯格已经声明该假设只是在一个社区论坛里当成玩笑提出的,是自己的恶搞。在1997年他曾对《纽约客》周刊表示:”如果你把成瘾概念扩大到人的每一种行为,你会发现人们读书会成瘾,跑步会成瘾,与人交往也会成瘾。”
所以至今为止”网瘾”没有公认的定义,大多数心理专家都认为网瘾只是”行为依赖”,而不管是美国精神病学会还是中国或任何其他国家的相关组织都拒绝把”网瘾”列为正式的精神疾病范畴。顾歌在咨询室里也经常遇到父母带孩子来求助网络游戏沉迷不思学习的孩子,通过咨询发现,他们都能得到有效改善。而其中使用的心理学原理之一就是把游戏作为有效奖励与学习任务交错使用。比如我们小时候向大人要糖吃时,他们常常会说“先去完成作业才给你吃”,于是,为了能快点吃到糖,我们就会快速完成作业,这就是奖励吸引法则。心理学家还做过一个实验,就是让孩子们在游戏机和吃糖果间任意选择一种,其中一些孩子选择了前者,另一些孩子选择了后者。于是心理学家对选择玩游戏机的孩子提出了“要想玩游戏机必须先吃糖果”的要求,而对于选择了吃糖果的孩子则要求他们“要想吃糖果必须先玩游戏机”。结果发现,对于喜欢玩游戏机的孩子,若以“要想玩游戏机必须要先吃糖果”作为前提,便可提高其吃糖果的量。而对于更喜欢吃糖果的孩子,若以“要想吃糖果,必须要先玩游戏机”为要求的话,便可以增加其玩游戏机的频率。于是,心理学家就提出,用一个人经常出现的行为或比较喜爱的活动作为强化物,可以使其出现一个较少出现的行为或较不喜欢的活动。这种用喜欢的行为来激发不喜欢行为的原理就成了行为心理学的一项有意思的强化机制。
这样的话,就可以用在一些沉迷网络的孩子身上,把网络游戏行为作为其他需要他完成事务的奖励。关键是这样的设定一旦和孩子达成规则,就需要严格加以执行。这样的话也就能保证孩子有效的完成其该完成的任务,而他喜欢的网骆游戏也就可以带动其该完成的任务。很多家长不明白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根本原因,其实游戏迷人有五大决定性特征,就是“有尊重、目标明确、规则清晰、有沟通和反馈,以及迷人的竞争性”。其实如果在生活中充分挖掘其他事务中的这五种特征,那孩子也就会对任何事务着迷了。关键是家长能够发现吗?
欢迎大家加入最大的心理自助APP平台“嗨忧心理”,只要扫扫下列二维码或在手机应用市场里点击下载“嗨忧心理”即可,“嗨忧心理,你的心情,我来关心”。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31838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