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从MBTI职业性格看不同的心理学派
2014
05-14

从MBTI职业性格看不同的心理学派

                         从MBTI职业性格看不同的心理学派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

    目前心理学的三大门派,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看似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实质上,所有的矛盾都是人的矛盾,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人本身的天性差异,就会知道,不同的人之间,在天性上,有着不可协调的矛盾。
    行为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是一个黑匣子,他们不关心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而只关心外显的行为,而且他们也不关心人的情感体验,不像人本主义那么温情得说:向你的经验开放,倾听来自身体的冲动。成为你自己,他们似乎有一个公式,人的行为等于外界的刺激和环境的函数。他们提出哭声免疫法,当婴儿哭泣的时候,父母不用去管它,不出一周,婴儿就不哭了,这一切看起来合情合理,既符合逻辑,又符合外显的效果。通过弹橡皮筋来治疗强迫症,通过看生殖器的图片来催吐,从而治疗同性恋,效果能够被看见,又能符合逻辑,多好,ok,这是行为主义。
    精神分析不同意了,它认为,既然行为是由意识决定的,那你为什么不去探究意识呢,虽然看不见,摸不着,那他就不存在吗?精神分析承认逻辑关系,他们说我们的很多体验和经历都是六岁以前的强迫性重复,他们会说口欲期的经历影响后天的什么,肛欲期又影响了什么,俄狄浦斯情结导致超我形成,影响了后天事业的发展程度,以及超越与否的能力。但是更重要的,精神分析认为,一切都有联系的,有意义的,从客体关系到自体心理学,他们不停得往前挖,从六岁到三岁,甚至到婴儿哺乳期。在潜意识的基础上甚至提出集体潜意识,探究在形成胚胎的早期,隐藏在我们基因里的无意识原形, 精神分析实现了在看不见摸不着的情况下,把人类的精神活动连根拔起!并建构起了强大的理论体系。
    人本主义呢?他与精神分析相同的一点是,它也提出了可能性,如果说精神分析提出了过去的可能性,那人本主义就提出未来的可能。在马斯洛的著作《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中,充分描述了完全自我实现的人会是什么样,他们整合,统一,超越,富有创造性,潜能实现的的最大化,在人本主义大师罗杰斯的口中经常是:成为自己样子,成为自己的体验本身,这样富有人情味的抽象语句,激动人心。
    但是人本主义和精神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呢,精神分析建立了强大

[1]

的理论体系,它好像在做研究,而人本主义呢,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更有人情味,好像是居委会慈祥的大妈,在罗杰斯提出的五个改变人格的要素:共情,积极关注,无条件接纳,倾听,热情。不仅提出了一种趋近完善的可能性,跟重要的是,相比精神分析的移情反移情,解释,澄清,面质,人本主义更具有人的意味,跟富有温情。而不像精神分析那样,只是一个技术。
    为什么?为什么三个门派会闹得不可开交,无法通融,而且似乎都是正确,都有他们的发挥领域,根本原因在于,三大门派的鼻祖,在天性上,就有着根本的差异。
    在MBTI性格分类中,有四个维度,而其中的两个维度,是这篇文章中需要用到的重点,一个维度是,你如何获得信息,分别有感官型和直觉型,另外一个维度是,你如何评估这些信息,分别是思考型和情感型,在行为主要学派中,其主要是感官型和思考型,特征是,只关注于外显的信息,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并且在信息的评估上,一定要符合逻辑和原则,公正客观。所以才会提出刺激和反应的公式。显然,只关注外显的事实而不探索其内在的规律和可能性,只注重原则和逻辑,而不注重人内在丰富的情感,在心理学上是远远不够的。
    所以精神分析横空出世,弗洛伊德本人就属于直觉性和思考型,所以精神分析能够从整体把握人性,追根溯源,见树木且能见森林,但是作为一种技术和庞大的理论体系,精神分析的建构离不开弗洛伊德本人具有的思考型的人格特质。
    人本主义几乎符合了心理学人的良好特质,罗杰斯本身就具有共情的天然优势,因其在MBTI人格分类上属于典型的直觉型和情感型。弗洛伊德的直觉倾向与看到过去的原有,而罗杰斯的直觉倾向于看到未来的可能。在其著名著作《个体形成论》中,几乎很难看到太多的数据和理论实证,而是用其感性的语言描述着人与人之间天然的情感流动和人格成长,大道至简用在情感型的心理学家上再合适不过,作为同样典型的的情感型,国内一流心理学武志红在他的多篇文章中强调得最多的是:相信你的感觉,而在谈到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时,心理学家武志红最常说道的是:接纳和觉知,并且赋予内省极高的意义,因为其在MBTI性格分类上是属于内倾。而作为外倾的心理学家曾奇峰,在谈到如何解决自己的心理困惑时,更多的倾向与人际关系中去解决,而在谈到自我成长时,跟是谈到应该更高水平的治疗师建立关系,甚至是私交。
    所以,除非能达到佛学说的无我状态,那么只要是基于自己的人格提出的理论,即使是心理学家,也会在自己看来公正和客观的观点上,刻下自己人格的烙印。而如果能够理解我们生来就具有的天性差异,那么在沟通和交流上,会是一件非常低碳的事。
    撰文 心理咨询师 余嘉
   

上一页  [1] [2]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