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
一位30几岁的女士来咨询儿子的问题。她说,儿子孩子一、两岁时,父母疏于陪伴,基本是奶奶带的,奶奶个性木讷,话不多。而且,奶奶在小区里面多讲方言,所以,和周围的邻里,沟通也不多。
孩子个子偏瘦小,开口说话晚,语言表达总是较其他孩子差一些。孩子除了喜欢看书、听话,也没发现有什么其他优点。
女士和丈夫感情较好,但性格也属于话不多的那种。
妈妈说孩子吃软不吃硬,就是说不得。比如,吃饭时,妈妈做了菜,有些孩子不愿意吃,妈妈会跟孩子讲道理,孩子要哭时,妈妈说,能不能生气,能不能哭?
儿子4周岁,上幼儿园两年了,胆子还是很小,不敢跟陌生人说话,女士说,想咨询下做父母的要怎么引导他?
亲子教育咨询师分析:
我们最早的人际交往是从父母或者最早的客体关系当中学到的,不多话的父母,往往也会滋养出话少的孩子。当然,本案例中的孩子所表现出的人际互动时的胆小,更多的是从奶奶身上学到的,或者说,从奶奶身上没有学到积极、主动的互动模式。
另外,家庭中的沟通都很少的情况,也没有给孩子的沟通提供一个可以学习的土壤,或者从小就没有这样一个氛围。
孩子和奶奶的情感疏离,妈妈的陪伴也相对较少,孩子未形成稳定的安全感。
另外,在母亲与孩子的互动中,发现孩子的有些情感是不被允许的,比如,不能生气、不能哭。情绪是我们自身表达一部分,比如,哭泣,可能是一种伤心或委屈的表达,这种表达的被允许,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多么的重要啊,常常见过,很多人,他们对自己感觉不能觉察甚至麻木,有时,我在想是不是,他的童年早期,他的情绪表达就是被禁止的。
情绪表达的被限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孩子的胆小和不安全感。
所以,这个妈妈要怎么引导呢?
首先,要允许孩子有情绪,并允许孩子去表达。
其次,对于孩子的主动行为,多鼓励和肯定,要给孩子传达这样的信息,你这样做是对的,是值得肯定的,这是孩子迈出表达或者交往阻碍的第一步。
再次,妈妈尽可能的去陪伴,因为最早最安全的交往是从和父母,尤其是妈妈开始的。
总之,对孩子不限制,我们给到孩子的是一股鼓励和推动的力量,当孩子感觉到害怕时,我们要让孩子感觉到,妈妈就陪在你身边!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心理咨询师圆玉原创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27891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