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方面来说,所有人都会经受“心理疾病”。有种说法,就是疾病有两种,心理上的和身体上的,即使一个人能应对身体上的疾病,心理上的疾病也会持续,直到人修行至圆满。 佛祖曾面对一位在生命最后阶段的老年人,劝诫他:“居士,你需要训练你自己:尽管我身体病了,我的心却不能病。” 在这个背景下,我们看出,普通人被欲望所控制,也容易被自我的妄念所迷惑。
关于心理健康,还有第二个观点,即能够很好的适应新的环境、生活平衡并有正义的生活(sama-cariya, dhamma-cariya)。我们还可以用程度来描绘身心健康。心理疾病并不局限于某个有精神或心理问题的团体,或是被焦虑或压力所困扰的平常人,甚至也不是弗洛伊德所收治的那些人。弗洛伊德自己也说过,他只是尝试将“歇斯底里转变为一般的不幸福”。安东尼・斯托尔(Anthony Storr)说过,分析的过程“比起治疗,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方式”。
玛丽・亚霍达(Mary Jahoda)在其著作《现代积极心理健康》观察到:“我们有理由假设,内心冲突是普遍的,在某个程度上我们都有心理问题;而问题的程度则要看一个人如何应对冲突,以及是否有某些特定的心理疾病和症状。”藉此我们可以理解积极的心理健康。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心理咨询师 甘冈原创
参考书籍《正念治疗法》 [澳]派德玛西里・德・席尔瓦 顾歌译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28438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