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客体关系的四种类型
2014
07-03

客体关系的四种类型

    我们在0到6岁时和父母的关系,特别是和母亲的关系,将会奠定我们这一生的生命底色,而心理学的客体关系学派认为,以下这四种关系模式,将会决定我们人格由好到坏四个阶段的变化.

一 共振互动型
    婴儿自主地微笑,激荡起母亲的喜悦,也发自内心地对婴儿微笑;婴儿夜半啼哭,母亲哪怕在另一个房间也会同时醒来冲过去抚慰婴儿。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回应与关注。这样的幸运孩子比较容易和周围的人产生共鸣,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

二 以母亲为中心型
    当婴儿先对母亲报以微笑时,母亲没有回应。母亲逗弄婴儿,婴儿笑了,母亲才报以微笑。只有母亲才可以是行为的发起者,婴儿要按照母亲的预期来回应。这就是“假自我”形成的基础,即我的感受被忽视,从而主动压抑自己的真实感受,学会一套方法应对母亲,建立“没有自己”的关系。这样的母亲需要孩子成为自己的“附属品”,通常会打压孩子的自主性,把正常的独立发展趋势当成病态行为,比如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像以前那么可心,一回家就关门不再把心理话都告诉自己。这样的孩子成人后可能有良好的社会功能,貌似完整的自我,但核心依然空虚,尤其在两性关系中,极难体验到真正的亲密.

三 无关反应型(当你是空气)
    孩子抓到一个蚂蚱,兴奋地给妈妈看,如果妈妈说:“好可爱的蚂蚱啊”或者“小心蚂蚱咬人”,都是对孩子所关注内容的回应,无论正向还是负向的关注,至少关注的是同一个内容。若妈妈说:“你的手好脏,快去洗手”,她的反应与孩子所关注的完全不相关,这种反应被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莱因称为“无关反应”。孩子经常得到父母的无关反应,甚至是漠然无回应,会产生巨大的虚无感,无法确认自己的存在,自我支离破碎。用莱因的名词叫“存在性焦虑” .

情感逆转型(反人类情感)
    母亲似乎专门和孩子的真实感受过不去,总忍不住要逆转孩子的情感。比如莱茵的妈妈曾经把莱茵最爱的木马玩具烧了,理由是莱茵太爱这个玩具。莱茵很喜欢一个姑姑,妈妈就禁止莱因与姑姑单独相处.

客体关系的四种类型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