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抚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在我国,素有“几代同堂、其乐融融”的传统家庭文化,加上“独生子女”政策以及激烈的竞争与广泛的人口流动,隔代抚养就更为普遍。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照看孙辈的老人占了66.47%;上海O~6岁的孩子中有50%~60%属于隔代抚养,广州50%,北京多达70%。
隔代抚养的优势显而易见,祖辈更有照料经验和耐心,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不仅有助于年轻的父母辈兼顾家庭与事业,而且可以让祖辈在含饴弄孙中享受晚年乐趣。当然另一方面,隔代抚养也有很多不和谐的声音。比如,祖辈体力衰退,可能过于限制小孩子的活动;容易溺爱;与孩子的父母在养育观念和方式上会发生冲突等等。
[案例]
5岁的宝宝是个典型的留守孩子,半岁不到父母就双双到外地工作,他从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爸爸妈妈每年一般春节回来一到两周。宝宝平时能说会道:唱歌、讲故事……甚至与大人聊体育等,可每当他爸爸妈妈打来电话的,他就象是个“小哑巴”。尽管每次奶奶都在一旁提示,“告诉爸爸妈妈昨天在幼儿园老师为什么奖你五角星啊?你正在画什么啊?……”可宝宝还是半天憋不出什么,常常是电话那头的爸爸妈妈问一句,他就胡乱应一声,很快就把电话甩给爷爷奶奶,甚至拒绝接电话。
[案例分析]
亲子之间因空间距离而产生了心理距离,这是“寄养型隔代抚养”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这样的亲子关系会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呢?早期这样的亲子距离要紧吗?
早期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从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来说,早期是亲子之间建立亲密感的最佳时期。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指出在孩子的婴儿期(0-1.5岁)希望很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以完成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在他们儿童期(1.5~3岁)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对子女的行为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并让他们顺利完成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在他们学龄初期(3~5岁)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
因此孩子正处在最幼小无助的时期,对世界的信任感、安全感完全来自其照料者,此时谁给予孩子最多的关爱,谁就是孩子心中的第一位。很明显,在寄养型隔代抚养中,父母很难成为孩子的“第一位”,如果情况没有及时改善,孩子将在日后与父母的相处中依然处处有所保留。
[教养建议]
对祖辈而言一方面可以帮助年轻的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有理性了解与感性认识。可以学习使用现代的数码产品,如照相机、DV等,为年轻父母记录下孩子的成长变化,以帮助父母感性地了解孩子、相对完整地看到孩子的成长足迹。在电话里或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候,祖辈可以少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免得让孩子觉得“都是父母让我难堪的”,多给亲子相处创造快乐,同时在孩子能与父母相聚的日子里,尽量让父母带孩子去玩,多为父母与孩子的相处创造条件。
[1]
另一方面可以让孩子的心理世界多一些父母的印迹。平时多给孩子讲讲父母的故事,包括父母小时候的故事,增进孩子对父母的了解,激发孩子对父母的好奇与尊敬。多陪孩子玩父母买的玩具、看父母买的图书,帮助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留下“爸妈爱我”情感。与孩子父母原来的好朋友保持联系,最好他们有孩子,可以定期带孩子或者送孩子到他们家里去玩,让孩子熟悉与父母同辈的人,熟悉与父辈成人的交往。
年轻的父母平时多慰问祖辈,感谢并理解祖辈的隔代教养,利于祖辈在孩子面前多说自己的好话。对自己的孩子可以做些事让孩子感觉到“爸妈爱我”、“爸妈是不可替代的”:记录下自己思念孩子的心情,留给日后孩子阅读,以便让孩子懂得“父母是多么地想他、爱他”,而不是“不管他”。在电话里如果孩子不说话,可以给他讲你最近的生活,尤其是有趣的事情,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减少他对着电话说话的“焦虑感”,激发他想听你说话或者和你通话的兴趣。和孩子相处时,有意识地带给孩子惊喜,比如带孩子去做祖辈无法带孩子做的事情,像坐摩天轮、过山车等,让孩子充分享受和父母在一起时的不一样感觉……
调整教养方式,关注教养方法,祖辈与年轻的父母齐心协力也可教养出可爱的孩子!
(撰写:心理专家 温漫荣)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2475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