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心理咨询师解析“熊孩子”攻击性
2014
12-03

心理咨询师解析“熊孩子”攻击性

  关于“熊孩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多种解释。
  A. 教养说:
  行为学派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模式而学习到的。经常受到父母体罚的儿童,学习到父母的攻击行为模式,倾向于崇尚武力,习惯于用“武力”解决问题,攻击性行为较多。

  如何预防
  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改变自己与人交往的方式,尽量采用缓和的方式解决问题,在孩子面前尤其是这样。
  B. 挫折说
 
 孩子在外面或者家庭中受到了挫折,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听不进别人的批评或劝导,看不清挫折的实质,一意孤行地坚持自己的做法,固执己见。或者即使知道错了也不愿意改正,明知故犯。
  如何预防
  平时要多观察孩子,多和孩子谈心,假如孩子受了委屈,家长要负责抚慰孩子的情绪,必要的话可以给孩子出主意。
  C. 性别期望说
  攻击性行为与父母的教育和期望有关。社会对男子角色的期望之一是强悍有力,对男孩的攻击性行为也较多宽容。

  如何预防
  心理咨询师建议,家长自己应该改变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男孩未必要暴力,况且暴力也不等于有力,有力是把力花在恰当的地方,暴力却是把力用来伤人。暴力的孩子长大了并不受人欢迎,反倒容易因为常常闯祸而被人嫌弃。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

心理咨询师解析“熊孩子”攻击性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