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凭借高情商成为首富
心理咨询师说:李嘉诚的创富史,可以说是情商的活教材。它告诉我们:情商不是万能的,但要成功,没有情商却是万万不能的。
解读这位商界超人的成功秘诀,已千人千说,但追溯他的创富经历,我们注意到以下一些细节。
随家人逃难到香港的李嘉诚,在父亲病逝后,开始在舅父开的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16 岁的少年李嘉诚每天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他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这个功夫练就的是同理心,这使他在日后做推销员的时候,总是能凭着直觉看出客户是什么样类型的人,并能马上了解客户的心理和性格,从而确定相应的推销策略。
李嘉诚曾在五金厂推销铁桶。有一次,他和同事都想把一家正准备开张的旅馆发展成客户。同事抢先找到旅馆老板,却无功而返,因为老板有意与另一家五金厂交易。李嘉诚迎难而上,但他并不急于见老板,而是与旅馆的一个职员交上朋友,随后得知:老板很疼爱他的儿子,但却为抽不出时间陪儿子去看赛马而感到内疚。于是,李嘉诚自掏腰包带老板的儿子去看赛马。
此举令老板十分感动,随后爽快地同意从李嘉诚手中买下380 个铁桶。就这样,李嘉诚只花了一年时间,业绩便超越其他同事,成为全厂营业额最高的推销员。他当时的销售成绩是第二名的7 倍。
多年后,李嘉诚谈到他对“打工”的理解时说:“对自己的分内工作,我绝对全情投入,从不把它视为赚钱糊口的手段,向老板交差了事,而是当作是自己的事业。” ―这份投入,给了他持久的自我激励,自然得到了老板的赏识,18 岁便被擢升为部门经理。一年后,他当上了销售公司总经理。
22 岁那年,无论老板如何赏识和挽留,已经感受到塑胶制品业蒸蒸日上的李嘉诚,执意要另立门户,进入新兴的塑胶行业。他动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并向亲友筹借5 万港元租了一间厂房,创办了长江塑胶厂,毅然走上了创业之路。这样说干就干的行动力,体现了他的独立性和坚定果断。
独立创业后不久,初尝几次成功甜头的李嘉诚,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创业的坎坷。他的塑胶厂一度濒临破产,用了5 年时间才慢慢有所好转。但不管如何艰难,李嘉诚拼尽全力,始终没有放弃―这份坚持,正是源自他超强的抗压能力。
咬牙坚持终于为李嘉诚赢得了转机。1957 年,精明的李嘉诚亲赴意大利学习塑胶花制造技术,千方百计搜集相关的技术资料。又购置了大量塑胶花样本带回香港,不惜重金聘请专业人才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市场调查,确定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塑胶花品种。这是李嘉诚成为香港塑胶花大王的开端,从塑胶花中,李嘉诚掘到了第一桶金。
作为商业奇才,李嘉诚最为人称道的本领是足智多谋。实际上,他所有的决策都是基于对资料的广泛占有和全面分析,而不是轻易冒险,或者随便碰运气。这种按现实情况做出合理反应的决策能力,就是实际验证。
这种审时度势的情商优势,在李嘉诚随后的创富道路上,更是发挥了关键性作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内地的政治局势在香港引起慌乱,富翁们纷纷逃离,争相廉价抛售产业,李嘉诚正在建筑中的楼房也被迫停工。但他临变不乱,仔细分析局势后,却反其道而行,将所有资金都用来收购房地产。
到了70 年代初,香港房地产价格开始回升,给李嘉诚带来了双倍利润。1976年,李嘉诚公司的净产值达到5 个多亿,成为香港最大的华资房地产实业,奠定了李嘉诚香港商业领袖的地位。
李嘉诚的成功,很大程度还得益于他娶了贤妻庄月明。“长江实业”于1972 年上市,成为李嘉诚事业上的重大转折点。此时,公司的核心决策层中,就有身为执行董事的庄月明。无疑,这位毕业于香港大学又曾留学日本的才女,在丈夫的事业中,倾注了她的智慧和心血。
李嘉诚与庄月明虽然是两小无猜的表兄妹,但表妹出身富贵,受过高等教育,才貌双全;表哥出身寒微,只读过初中,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还事业未成。能在门不当户不对、双方家长反对的情况下坚守爱情,并通过创造商业成就证明自己,以至打动岳父,35 岁时与表妹终成眷属,不能不叹服穷表哥的矢志不渝―这样的自信和勇气,没有一个良好的自视作基础,是绝对不可能有的。
心理咨询师观点
我们没有办法改变天气的变化,但却可以调节心情的好坏;我们无法控制别人的情绪,但却可以掌控自己的情绪。情绪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好情绪可以成就人生的成功,而坏情绪则可能导致人生的失败。情绪是可以决定命运的。因此,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怎样疏导和激发情绪,如何利用情绪的自我调节来改善与他人的关系,这些都是人生必须学习的。
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10115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