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学治疗(psychodynamic therapy)又称心理分析治疗(psychoanalytic therapy),是通过分析来了解病人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动机,来认识对挫折、冲突或应激的反应形式,领悟病理症状的意义,促进人格成熟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动力学治疗由澳地利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于19世纪末创立,受当时物理学中能量学说的影响,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动机也是无意识转换和交换的过程,个体出现的焦虑、冲突等症状是能量不能得以顺利释放的结果。
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基本理论
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性心理发展理论。
潜意识理论:在一个人大脑清醒时,他的所做所为、言行举止都为本人所知道,是在“意识”状态下发生的心理活动。而另外一些活动是不能意识到它们的真正原因的动机,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这种不知不觉不能为个 人觉察的状态称为“潜意识”。
潜意识中一般包括本能欲望、冲动或生命力,多为社会道德规范、伦理、法律所不允许的,通过潜抑作用进行潜意识中,避免因个体意识到而产生痛苦、尴尬、焦虑、羞耻感或罪恶感等不愉快体验,对个体产生保护作用。尽管如此,他们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活动着,以改头换面、偷梁换柱的形式在影响着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举止。心理动力学治疗的目标就是找出心理活动中被潜抑到潜意识中的东西,常用的方法是梦的解析和自由联想。
人格结构理论:在潜意识的基础上,从心理功能的角度发展了人格结构,主要包括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
(1)本我:指原始的自己,由一系列与生俱来的本能、欲望所组成,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最不易把握的部分,隐藏于潜意识的最深处,遵循享乐原则,寻求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
(2)自我:是个体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判断或记忆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既要满足本我的需求,又要应付外界现实、接受超我的监督。
(3)超我:是由自我发展而来的,道德化的自我。遵循道德和社会原则,主要在于监督、批判、管制自我的行为,按社会道德标准行事。
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制约,自我的功能就是既要满足本我的需求,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在潜意识中转变自己对挫折的看法,以免心理上感到痛苦,这种功能具有保护作用,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否认、压抑、投射、反向形成、合理化、固着、退化、升华等。了解心理防御机制,有助于治疗者发现真正的心理动因和隐藏在症状之后的心理冲突和现实问题,评估病人自我成熟程度,为治疗作参考。
性心理发展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心理或人格发展的动力来自于性力(libidc),从婴儿开始,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有不同性满足的方式。
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基本技术
自由联想:治疗师尽量忽视自己的存在,鼓励被治疗者自由地谈论自己地想法和感受。治疗师通过提问来澄清问题,帮助被治疗者面对阻碍,并给予解释、指点,同时保持相对的被动。
产生移情:随着治疗的深入,治疗关系进一步建立,治疗师对被治疗者的感情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如果有助于被治疗者更好地认识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则为正移情。对治疗师产生的敌对、不满等感情则为负移情。
释梦:透过被治疗者的梦境,使用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来了解他们的烦恼、焦虑、痛苦产生的潜意识原因,逐步给予解释、指点,使其逐步达到领悟,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解释:对成人来说,治疗者的解释是帮助他去认识、领悟自己的潜意识动机或情绪,经由意识化后探讨改善的方向。对儿童进行治疗时,“解释”主要是针对父母亲或保育员,让他们了解儿童间接表露出的有关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的“事实”,是由情绪因素而夸大或歪曲的,并非真正的事实。用适当的语言想儿童和他们的家长解释“事实”的心理活动,争取父母亲的配合,朝向改善和治疗的方向进行。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1407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