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囤积是种病
2014
07-07

囤积是种病

 “周六见!”张晨终于和众闺密们敲定了聚会时间,不过这次可不是去什么优雅的餐厅,而是凑着美国人的热闹在自己家中举行“感恩节家宴”。“这下去年从美国带回的餐具可以派上用场了”,张晨心中窃喜。在将近1个小时的搜寻后,目标餐具仍未现身。懊恼之余,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张晨开始了久违的大清理行动。结果“收获”颇丰:“猜猜我卖了多少斤废品!100斤100斤!把我自个儿卖了也没这么重!”

  谁都会囤上一点儿

  千万别惊讶,如果你认真观察身边的亲朋好友,10个人中必定有9个已经养成了囤积的习惯。衣物、化妆品、书报、玩偶甚至电脑软件,囤积的物品不分种类,不分国别,绝对自由。无论你把它们杂乱地堆在角落,还是整齐地收纳起来,这些密密麻麻的小东西都在悄悄地扰乱你的生活秩序。即使是每天都整理的打扫狂人也有可能成为囤积人士,表面上看似是在认真打扫,其实每天的内心独白一直是:这些笔记本绝对不能扔,嗯,这个角落还得去添置一个架子,对了,床底下还能放点东西。结果,家里的物品只见多不见少,每次打扫只是一次“搅拌”:除了改变物品的次序和位置,其他什么都没变。

  其实,囤积本身不是一种病,但是严重的囤积行为可以算是一种心理疾病。据了解,囤积症在美国的流行概率已高达2%~5%。而最为讽刺的是,囤积者往往都是出于简化生活、减少浪费的考虑。

  “万一能用上呢?”

  “说不定这个玩意儿哪天能派上用场!”这可是囤积者语录中的经典句型No.1。博爱的你对于大千世界的种种事物都充满好奇和怜爱之心:这条裙子5年前买的,都没穿几次,不能扔,万一又流行起来了呢?这个地产大亨游戏搁置了有两年了,不能扔,万一家里来客人可以一块儿玩呢?这几张CD太古老了,不能扔,万一哪天又想听了呢?

  当机遇的河流从你身边淌过,你发现自己完全经不住诱惑。事实上,这是对未来缺乏信任的表现。“为了克服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你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未来世界,当你担心这件东西会派上用场时,潜意识就会自动产生一个场景,无论它多荒诞,但在精神上支持你把它保留下来”,心理分析师克里斯朵夫・安德烈(Christopher Andre)说。而这种恐惧往往来自过去的某种经历,所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般来说如果小时候挨过饿,那么长大后就会有囤积食物的习惯。

  “博爱”一不小心变“滥情”

  而就在这种自我肯定之后,不知从哪儿来的一股劲儿,让你对这些物品产生了强烈的责任感:我要在未来的颠沛流离中誓死保护你们,不能抛弃任何一个!微博控王月每天睁眼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拿手机刷微博,其中最大的乐趣不是捕捉关注人物的新鲜事,而是在于收藏好玩的资讯。

  “朋友转发哪句经典语录了,哪个摄影师又发什么美图了,Chanel又出什么新款了……只要点击收藏,就都能保存在我自己的资料库中。”王月说。可是当她满怀期望地等待这些信息变废为宝时,才发现真正需要的时候早就把它们忘到九霄云外了。在我们的邀请下,她又重新查看了一遍收藏的3000多条微博,结果发现几乎没有一条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为她的生活带去便利。浪费的确可耻,不过是在正确判断物品可用性的前提下,像这样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把所有东西都纳入囊中,恐怕不是博爱,而是滥情了。

  拥有是一种本能

  博爱或是滥情,都信奉一条真理:more is better。多出来总比没有好:包包有大号不买中号,手机有32G的就不买16G的,餐具有成套的就不买单个的。

  每次去香港,张晨都会启用一只巨型行李箱,美其名曰“囤货天使”。“上个月我一口气在Sasa买了5000元的化妆品,反正总要用到,先囤着。”而就在今年日本大地震之后,张晨又托姐妹从日本带回一大堆日本药妆。“不为什么,便宜呗。”真的是便宜吗?仔细算一算,这一大堆护肤品起码可以用上5年,而大部分的保质期都在3~4年。“的确,有几次发现面霜过期了,只好拿来当手霜”,张晨说。

  在今天这个物欲时代,占有成为了继生存之后的头等大事。有一些传统精神分析学家认为,人生来就有保留排泄物的欲望,而拥有物品正是用来替代这种行为。“物品本身无法让我们感觉满足,因为无论我们拥有多少东西,总会想要更多,而是从这件物品中折射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我形象让我们欲罢不能”,克里斯朵夫说。

  “我囤故我在”

  “这是我在法国的一家手工店买的肥皂,这是我从土耳其带回的毯子,这是初恋男友给我做的卡片,这是我拿到第一份工作时爸爸送给我的手表”,段子井井有条地介绍着书架上陈列的各种物品。一个5×8米的大书架竟然被书报和物品充填得满满当当。“这些物品满载着我的回忆,它们是我的生命轨迹,都是无价之宝”,段子说。

  “我”和“我的物品”之间的关系很难界定。早在100多年前,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提出,人们如何看待属于自己的某些东西,往往就以同样的方式看待自己。那些拥有的物品带给我们对自我的安全感,就像在骄傲地向世界宣告:“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如果“我”就是“我拥有的东西”,那么那些东西不复存在后,我又是什么呢?

  一位囤积症患者曾忏悔:“我在收藏生活体验,却没有体验生活”。留恋过去的生活体验会让我们禁锢于此刻。如果你仔细观察动物的生活,便会发现无论是小燕子还是小乌龟都活在当下,只有冬眠即将到来之际,才会囤积食物。风水学认为,所有的杂物都是阻塞的能量,而阻塞的能量尤其顽固,它们在不断吸收我们身体能量的同时又很难清除,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很难找到开始清理杂物的动力。

 相比于收藏和回味,体验新的生活会带给我们更多幸福感。吃一块巧克力和回味上一次吃巧克力的感觉,哪种更幸福呢?所以,赶快丢掉一直收藏着的那个巧克力盒子,开启一次新的甜蜜体验吧!

  囤积真的有很多种

  每个人都在囤积脂肪:不管你是不是囤积者,有一点不可否认,此时此刻坐在沙发上阅读这篇文章的你,正在囤积脂肪!

  有人囤积垃圾:纽约市一对名为科利尔的兄弟是严重的垃圾囤积患者,弟弟兰利给瘫痪的哥哥送食品时被屋里堆积如山的杂物死死卡在其中窒息死亡,瘫痪的哥哥霍默则因为没人送食品而活活饿死。

  有人囤积动物:洛杉矶一位妇女因被怀疑虐待动物而遭逮捕。在她的家中,人们发现了600多只动物。其中一些动物已经死亡,另一些也生着重病,不得不接受动物服务部门实施的安乐死。

  有人囤积条纹西装:65岁的男同性恋者科林拥有50多件蓝色细条纹西装,每件的颜色和条纹的粗细都略有不同。科林认为,衣服的颜色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每个细节都必须无懈可击。

  有人囤积药瓶:双胞胎成员之一的杰利在卫生间的地板上扔满了维生素药瓶,每次要用洗手池时,必须跨过这堆药瓶,但他迟迟不愿意清理。

  7steps告别囤积

  1、从做一些小的清理开始,并尝试经常去做;
  2、只买自己需要的东西;
  3、关于服饰,坚持一条原则:扔一件,买一件;
  4、提前想好自己要买什么,并坚持到底;
  5、承认拥有之物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而非全部;
  6、好好享受自由的感觉,试着放下负担;
  7、创造你自己的生活空间,而不是让杂物为你堆积出一个空间。

  囤积和收藏的区别

  什么是收藏品?一个人如何算得上是收藏者?我们无从下定论。

  大多数对收藏有所研究的学者对此观点几乎是一致的:一项收藏必须由一组物品构成,物品之间有关联,即共有一个整体性主题,物品必须通过积极手段获取,收藏者一定要带着激情和欲望去物色。而关于收藏和囤积的区别,有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判断方法:这种行为是否干扰到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和幸福。如果收集这些东西让你和身边的人都感到幸福惬意,那就是收藏;反之,则是囤积。

《囤积是种病》

  本书的两位作者经过20多年的研究.发现喜欢囤积物品也是一种心理疾病。这些堆积的杂物,虽然不至于危及我们的生命,但确确实实,它会堵住我们的幸福……

  作者:(美)兰德・弗罗斯特/盖尔・斯泰吉蒂
  译者:李小平/靳婷婷 中信出版社 2011-05

囤积是种病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

转自《心理月刊》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