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君说自己在五年前就想做面部整形手术的,但条件太不成熟的,所以一直等到现在,终于下定决心要做。当小君和临床心理咨询师顾恺颉博士平静地说出这番话时,顾博士内心真是有些惊讶。在任何人眼里,小君都不应该是一个该做整容的人,而事实一些有责任感的整容医生也是对小君这么说的。他一米八挺拔的个头,身材显得非常匀称,而他自已最不满意的脸,是饱满的而充满立体感的,染成亚麻色的长发披下来,脑后扎着一个小髻。小君说自己两腮太宽,要削掉一半才好看。而在他为自己画的理想的图片中,顾博士看到的是一个女孩的脸……,这才是小君要的?
对着这张脸,小君越来越痛苦,深受困扰的他心情非常沮丧,上学心不在焉,甚至后来还常常请假。家人很担心他的状况,但却无法说服他放弃整容的念头。这次小君终于说服一个整形医生为他手术,但近十万的手术费让他不得不把父母也拖到这个城市,他父母才有机会找到了我,做他们现在最无奈的事——-打消他儿子整容的念头。
发病者多为青少年或年轻成人
其实小君的问题在西方精神障碍诊断中是有专门的定义的。小君罹患的就是“身体畸形性疾患”。”身体畸形性疾患”患者容易放大自己身体的缺陷,将问题严重化,其中最容易着重在脸部,像疤痕、皱纹、痘痘、眼睛太小、鼻子不够挺、头发太少或太多、手臂或腿的粗细、身体两边不对称等。除了深信自己身体不完美,还花数小时思考这问题;部分患者会追根究底地到处咨询自己的缺陷是否十分明显,并持续透过镜子或放大镜来审视自己的缺陷。
当情况日渐严重,有的患者反而会停止照镜子,改以在出门前涂抹大量化妆品,或利用夜间外出来掩盖自己的缺瑕。而情况最严重的患者,非但不上学、不上学,甚至可能出现忧郁或自杀倾向。目前国内虽没有大规模的研究报告,但整体而言,”身体畸形性疾患”的发病年龄以青少年或年轻成人为主,男女比例相当,病发原因十分复杂,常合并焦虑症与忧郁症,对心理形成极大困扰。而在对小君的诊断过程中,果然发现小君有中度抑郁症,其一系列行为也符合抑郁症的症状反映。
身体畸形性疾患的发病原因很多,在生理层面:可能与基因遗传、脑内区域功能异常,或大脑血清素含量不足相关。社会文化层面:深受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现代人多在意外表美丑,若患者的个性较敏感、爱追求完美,或易自我批判,当遇到社会压力事件或他人的讪笑,就容易引发此症。
身体畸形性疾患患者在发病初期,通常会寻求整形、美容或皮肤科门诊的协助,术后可能会产生短暂性的满意。但过一段时间,可能又开始对身体其它部位感到不满,再度陷入焦虑,有些患者甚至会进行多次的整形手术以求改善缺陷,然而,藉由手术来减轻焦虑其实是种不良的适应行为,非但无法减轻焦虑,还会加深痛苦。
目前治疗”身体畸形性疾患”的方法,心灵花园心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心理师崔璨女士表示,主要分为药物与认知行为疗法。
药物方面,血清素回收抑制剂能有效减低患者对身体缺陷的负面想法、焦虑与忧郁情绪,及其他
[1]
强迫行为,也可增加患者的病识感,藉以改善生活质量,恢复工作能力。然而,状况严重的患者需配合其他抗焦虑的辅助药物,并搭配认知行为治疗才有具体成效。
而认知行为疗法,主要是扭转患者的偏颇认知与转移焦虑,因此,可透过培养兴趣来达到成效。顾恺颉博士建议,平时也可经由腹式呼吸、肌肉放松来减轻焦虑,甚至可练习写心情日记,描述每天对缺陷的看法、后续的情绪与行为,从中也许能发现不合理的观点,藉以修正。另外,照镜子时要学习看到全体的自己,而非选择性的注意小地方,而且,每星期照镜子的次数应逐步减少,如此一来便能渐渐改善症状。
倾听取代反驳 觉得不对劲即求助专业
由于身体畸形性疾患患者对身体缺陷深信不疑,加上病识感低,当他们询问家人自己的缺陷时,顾恺颉博士指出,“家人不管抱持反驳或认同的态度,都会加深患者的疑虑。”所以,应学习聆听患者的抱怨、理解其痛苦,与他们讨论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困扰,试着一起想出解决方法。另外,循序渐进引导患者是必要的,不妨在轻松言谈之间,提到有人跟他有同样的困扰,在接受身心科或心理咨询的治疗后有所改善,询问他是否考虑去看看。
由于患者可能对心理咨询十分排斥,顾恺颉博士建议,家人可从病人的痛苦点说服其求助。因为身体畸形性疾患的共病性高,容易出现失眠等症状,家人可试着从这些症状说服病人就医。若患者执意持续进行整型手术,可利用金钱的限制来制止患者的行为。倘使仍无法遏止他的行为,此时,就需要联合整型科医师和临床心理师,组织一个医疗联盟,让医师群充分了解患者情况,给予有效的协助。而对小君的治疗,顾恺颉博士就是采用这样的方式,先告诉整形医师小君的精神状况是不适合做整容手术的,尔后再由整容医师婉转地告知小君暂时不方便做整容手术,在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后,才可以考虑整容的方案。
然而,顾恺颉博士也提醒更多“过度爱美”的年轻朋友,看了这篇文章后,不用因为“爱美”而恐慌,爱美并不等于身体畸形性疾患,只是当出现可疑症状,最好尽快就医。心理咨询师崔璨女士也建议,身体畸形性疾患的共病性高,特别是与强迫症、饮食疾患相似。倘使患者到了合并重度忧郁症才寻求治疗,不仅延长疗程,治愈程度也较有限。若亲人引发这病症,在旁协助的家人要先稳定自己的情绪,才能好好地陪他走这段路。
上海心理咨询师选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5883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