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同性恋是心理疾病吗?
2014
09-10

同性恋是心理疾病吗?

  同性恋已经从精神疾病的范畴移除,即同性恋行为是正常的,但不代表同性恋人群都是正常的。
  同性恋与精神疾病的渊源
  最早反对同性恋的呼声多来自宗教,将同性恋视为一种异常行为或者恶魔行为。后来反对势力由教会变成精神病学界,认为一种性变态,并从心理治疗的角度采用了一些专门的方法来治疗同性恋,如厌恶刺激、阉割、大脑手术、激素注射等。如在《性爱大师》第1季中院长鲍比就想用厌恶疗法来治疗自己的同性恋。
  从1950年美参议调查认为同性恋“缺乏正常人的感情稳定性”,引发社会反对同性恋浪潮,金赛(Alfred Kinsey)1948发表报告说美国37%的成年男性有过同性性行为。在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胡克(Evelyn Hooker)做了第一个关于同性恋是不是精神疾病的经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性恋者并不一定有精神缺陷或是心理变态。对同性恋的认定一直在两种声音间摇摆。
  同性恋发展史上着名的“石墙骚乱”,使同性恋活动公开化,也使同性恋群体和精神病界的冲突日益严重,直到1973年,美国精神病学会董事会以投票形式决定将同性恋剔除出疾病分类。从此同性恋与精神疾病间日渐分离开来,后来这一趋势逐渐蔓延到不同的国家。中国在2001年做出了类似的决定。
  什么样的人会成为同性恋
  对于同性恋成因的探讨并没有一致的结论,不同的成因也会对应着后期的发展变化,即有些同性恋行为能够改变,但有些行为却是很难改变的。总结下,大致有如下:
  (1)具有先天性的生理因素
  有研究表明,同性恋源自遗传基因(染色体末端分裂),从1916年就有这方面的研究发现,但是比较着名的是美国生物学家丁・汉默(Dean Hamer)教授的研究,在90年代研究了40对男同的细胞后,发现同性恋的X性染色体长臂顶端区域中,有一个叫Xq28的基因,这个基因决定其性取向为同性。后来意大利心理学家卡普里奥-西亚尼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经过大规模调查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虽然目前并不能够确定是哪几个基因,但是同性恋是有基因基的,已经得到了证实。

同性恋是心理疾病吗?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 

[1]

  除了基因,还有发现认为是源自脑部结构DD性中枢系统。另一个研究方向则是与性荷尔蒙的分泌水平有关,研究结果支持了同性恋和性激素水平有关,但无法确定其因果关系。
  (2)后天的成长经历影响
  除却先天的生理因素,很多同性恋在成长经历中有一些特殊的事件,在其性别认同或者初次性关系等出现了异常,导致其成为同性恋一员。如将男孩当成女孩养,或者把女孩当成男孩子养,那么孩子的性别认同已经社会角色就会发生变化,已异性的行为方式去生活,容易成为同性恋。还有在幼时由同性引导,走上迷途,如一11岁男孩帮助父亲朋友手淫,一8岁女孩帮助一个阿姨手淫,从最初的厌恶不适到发展为同性恋,这就是一种成长的扭曲。
  一些女孩在年纪较小时遭遇性犯罪后,没有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就容易成为同性恋。在爱情中受挫的男性也容易成为同性恋,如一位男孩,因为接二连三的爱情失败和挫折,且因此备受羞辱,从而深陷自卑并在异性面前难以抬头,然后响应了身边同性恋者的诱惑而走上同性恋之路。
  还有的研究提到了心理动力学因素,即内在的心理自我不符合社会习俗的要求,即自我性别认同等出现障碍。
  同性恋的行为也不是单方面某一因素的影响,一般是因为有易感特质,又有了特殊的生活经历,才最终成为同性恋。
  同性恋不是精神疾病,但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虽然同性恋已经从精神疾病的范畴划分出来,但是大众对同性恋的认识仍停留在较早的阶段。
  中华精神病学会副主席、参与制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主要负责者之一陈彦方在采访时说到,精神科这样看待同性恋:同性恋作为一种性爱活动,不一定是异常的。即同性恋者不一定是异常,但并不等于所有同性恋者都是正常。本身作为少数群体,这个群体中得心理疾病的几率是大于普通人群的,尤其是性心理障碍方面。
  宣称可以彻底治愈同性恋的心理机构是不太负责的,因为有些同性恋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只有那些为自己的同性恋行为感到焦虑抑郁,甚至痛苦,或者感到犹豫不决,并希望改变为异性恋的,才会成为心理咨询的对象。
  所以,同性恋已不再被认定为精神疾病,但同性恋也是有各种不同的,虽然会遭受社会的很多质疑,只要自己内心没有冲突,就不需要心理治疗介入,反之如果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苦恼无比,就需要向外求助了。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

同性恋是心理疾病吗? - 第2张  | 心灵花园网

 

上一页  [1] [2]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