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角色”的介入,能够带领孩子进入现实,让孩子看到了一个新的客体,这人与妈妈是不同的,而此时的世界,也与之前不同了,多了一些规则、界限,感觉到抗衡的力量与否定的可能,而与此同时,也能感受到爸爸对自己的爱与支持,逐渐地,当孩子能够接受,自己生而为人的职责,并不是要让妈妈保持快乐,这事是爸爸的事儿,之后,孩子才终于能从原来跟妈妈的缠结的关系中,迈出自己的步伐,把目光投向远方,逐渐成为一个真正的主体,也就能够拥有自我界限清晰的客体关系模式,而这关系模式,将伴随孩子的一生。
如果说在跟妈妈的关系里,孩子感受到的是温暖、理解、包容,那么,在跟爸爸的关系里,孩子体会到的将是规则、秩序、抗衡、边界、力量、否定。这母性的功能和父性的功能,对孩子的成长来说,缺一不可。
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一直不能被引入,那又会怎么样呢?
这样的话,孩子就无法独立,因为父亲角色的缺席,必然导致妈妈的过度焦虑,而当丈夫不能有所分担时,妈妈自然就会将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就成了妈妈的全部希望。
所以,这个孩子,就会一直承担着让母亲满意的功能,不管是学习成绩、自理能力、待人接物、作息习惯,还是什么别的方面,孩子一定会主动承担起让妈妈开心的责任,他会无法放下妈妈,他的内心,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给予的力量而逐渐枯竭,而他的关系模式,也只能停留在自我界限不清的与妈妈的二元的“自体-客体”关系阶段,而无法继续发展成熟,这样的关系模式,也将伴随孩子一生。
结果呢,有可能,这个孩子有很大的情绪负担,无法专注于自己的学业,总是忧伤地发呆;有可能,这个孩子形成极端的“假我”,在取得了许多许多成功之后,仍然觉得空虚;还有可能,在遭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时,因为内在没有力量,所以无法处理而导致崩溃……
那么,有些妈妈说了,我也知道父亲很重要啊,我也想帮他在孩子心里竖立权威形象啊,可他就是什么都不行啊!简直是扶不起的阿斗!那你说我该怎么办?!
虽然,具体细节要具体分析,每个人都是独特的。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4350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