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童年的烙印陪伴终生
2014
09-14

童年的烙印陪伴终生

    童年的烙印陪伴终生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 
    人类存在父母、成人、儿童三类自我状态。
    丽达在外企工作多年,能力很强,升迁加薪一直都很顺畅。可是这几年,明显有点力不从心,总感觉自己很累很烦躁,没有以前的那种新鲜感。丽达求助于心理咨询
    大概是在丽达五岁那年,因为学习比较好,父母极为重视,于是每次考试之前,她都会接到父母的“激励”:“你要是考不好的话,别人就会笑话你,就会再也不喜欢你。”她记得很清楚,为了要考得好,每天都要做妈妈给她买的各种资料,并且从那个时候开始,她就再也没有睡过懒觉,也极少在妈妈面前撒娇企图少做复习资料。
    在丽达的内心深处,早就有一道看不见的绳索,将她牢牢地捆绑起来,她总感觉自己一有懈怠放松,就会浑身不舒服。当她放松之后,说起来6岁那年的情景:那天天气很冷,下着大雪。她和妈妈在街上走着,准备要去买一些东西。这个时候他们看见了一个蓬头垢面的疯子走了过来,那人浑身脏兮兮的,她吓坏了。妈妈指着那个疯子说:“你知道他为什么变成这样的吗?就是因为学习不好,没有人要他,没有人愿意和他说话,所以他才会变成疯子的。”丽达在当时恐惧的印象里,深深地记住了妈妈的话。当然那种深刻的记忆,并不是在显性的意识里,而是在她深层的潜意识中。
    其实和丽达的情形类似,我们身边有很多人都会有某些自己理解不了的下意识的行为和感觉。比如,出门的时候,总会莫名其妙地不相信自己,走了好远非要再回头看看门关了没有;比如明明手已经洗干净了,却还是要反反复复地洗手。
    为什么会这样做呢?20世纪50年代由加拿大的艾瑞克?伯恩所发明的一种针对个人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对此问题做出了很有意思的解答。这就是目前我们在咨询室里引进的一种疗法叫TA沟通分析法。
    从理论和哲学的角度来说,TA受到精神分析、认识行为流派、存在主义以及人本主义等多种理论流派的影响。它强调童年早期决定对人们的影响,人格个体有做出新决定的能力,其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促成个体的成长和改变,使个体以有意识的、自发的并且亲密的自主性生活方式,取代受到游戏与自我挫败脚本所支配的生活方式。
    现在TA早已经超越它最初的应用领域,在组织管理、企业培训、教育等诸多领域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作为一种人格理论,它更多的是帮助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好地从人际互动的层面进行分析,推测和理解内心的结构和愿望。
    在本书中我也会贯穿一些相关的理论。按照伯恩的理论,他把人的心理分为以下几个模块: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游戏和脚本状态。伯恩为自我状态下了一个定义: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借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人类具有父母、成人、儿童三类自我状态。

[1]

    在伯恩的理论中阐述了三个事实:
    1.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所谓的儿童自我状态就是一套来自个人童年遗留下来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即儿童自我。
    2.每一位长大成人的个体,都有父母和取代父母功能的其他人。父母自我状态就是个体在成长中,从周围重要认为所内射出的感觉、思想与行为。即父母自我。
    3.每一个脑部机能良好的人,都有适当的、应付现实的潜能。成人自我状态,就是针对现在的情况做出应激。也可以说,祛除所有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的成分,剩下的就是成人自我状态。即成人自我,这是最为健康能动的自我。
    正常的情况下,一个人在某一时刻会呈现一种自我状态。值得指出的是,没有哪一种状态代表好,哪一种状态代表不好。关键在于你是否能以合理的方式加以运用,且能进一步地察觉应该在何时、何地,选择哪种自我状态以使自己感觉舒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质。
    比如,当你爱一个人时候,你如果感觉到自己扮演“儿童自我”,获得对方的呵护和关爱,能够感受到力量和幸福,那就是你对儿童自我有需求。不过,那只是一种心理状态而已,而不应是一种人生态度。你如果一直处于“儿童自我状态”的话,那就意味着,你习惯了漠视自我的成人能量,不给自己机会成长,不应许自我长大去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通常情况下,生活在“父母自我”状态下的人,大多会有抱怨,指责,偏见等行为和思想,做事比较保守,而且还很少能接受不同意见,轻易给他人和自己妄下定论,容易缺乏信心。
    从伯恩的理论不难看出,丽达的问题就在于,在这三种状态中不停地陷入混乱。她的儿童自我状态和父母自我状态互相交叉在一起的,很多时候逾越了当时的情境,这导致了她潜意识中的不自知和约束感。她经常活在“父母自我”的状态中,对自己的约束过多,条条框框越多,越会制约她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她会漠视自己的“成人自我”的存在,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可以改变现状。
    值得欣慰的是,在心理咨询师的理论分析之后,她还是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在每一个个体“我”的身上,存在着多种可能性。按照伯恩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童年早期那些遗留下来的模式,也可以看到自己从父母身上因循下来的父母自我,正因为我们深陷在“父母自我”,或者是“儿童自我”之中不能自拔,我们才将最最重要的成人自我迷失其中。
    那个内在的“童年的自我”可以释放天性的灵感,而“父母的自我”则约束了我们的自由和灵性,那个能够直面现实,控制自我的“成人自我”才是介于其中的完美状态。只要我们能够适时选择自我,发展自我,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心理的问题也就消弭掉了。
    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

 

上一页  [1] [2]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