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确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俗话说,‘三岁看八十’。这句话还是有一点道理的。一个人的个性、习惯、能力等都起始于孩童时期。而这些特质有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将会有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就如心理学家们所总结的那句格言:性格决定命运!所以,一个人能否成功,他的个性非常重要。而个性的形成主要在童年时期。如果不让孩子输在人生的重点,需要在起点就帮助孩子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
根据这几年的观察,我发现大部分中国家庭有六大习惯会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人格发展,然而家长们却把这些习惯当初是培养孩子的‘硬道理’。这些习惯是:1、过分重视孩子的智商培养,忽视了情商的培养;2、生活中包办一切,3、过于溺爱孩子,4、限制孩子和其他孩子玩耍,5、多批评,少表扬,6、物质上的过分满足孩子的要求,精神上缺少关注。为此,为了使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这些习惯需要调整。
第一,不能过分重视孩子的智商培养而忽视情商培养
因为人的智商在很大程度上与基因和遗传有关,所以后天对智商的培养对孩子智商的提高作用有限。为此,强迫孩子参加各种学习班、培优班等,很多是‘画蛇添足’的举动,花了钱,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其实,人的智商与人的情商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在高兴的时候或心情平静的时候,会发现自己思维会更敏捷,更活跃,灵感也更多,显然此时智商也更高;相反,人在疲劳、焦虑、恐惧、害怕、郁闷、愤怒烦躁的时候,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变的狭隘、迟钝、有时候甚至出现空白,那么在这个时刻,他的智商肯定是较低的。所以,如果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智商培养而忽略了情商培养,那么孩子的智商肯定也不会很高的。为此,要培养孩子的智商,必须同时也培养孩子的情商。
第二,生活中包办一切,替孩子做决定
父母爱子心切,不舍得让吃一苦,所以尽量多的为孩子做事。孩子上学以后更是如此,不让孩子做任何事,只要他们学习。另外,家长们又总是觉得孩子没有长大,不懂事,不明事理,所有很多有关孩子的事,就直接替孩子做了决定。这样一来,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什么也不需要做,什么也不需要想,只要学习。人是有惰性的。渐渐的,孩子也懒得做家务,懒的做决定,一切都听任父母摆布。父母这么做会导致两个后果。一个后果是孩子出现强烈的逆反,反抗父母的控制。很多家长管得更严,结果父子或母女关系受到严重破坏。另外一个后果就是导致孩子在心理上不能独立,不敢做事,不敢与人交往。其实,一个人的能力和自信是通过在实际生活中做事而锻炼起来的。如果父母包办了一切,那么孩子就没有做事的经历和经验,孩子也就不确定自己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长大后就容易产生自我怀疑,自信心也不会强。
和美国孩子比较起来,我发现中国孩子普遍自信心较低,我相信这与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的关系。我帮助过许多对年轻夫妇,虽然已经结婚了,但夫妻俩都不会做家务,或者没有意识要做家务,并因此导致了许多的家庭矛盾。这与他们小时候父母替他们做的太多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替孩子做太多,等于剥夺了孩子培养和锻炼能力和自信的机会,其实是害了孩子。
[1]
第三,过于溺爱孩子
自从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因此特别宝贝。孩子也往往孩子成了家里的中心,成了‘小皇帝’或‘小公主’。整个家庭关注的焦点都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惟命是从’。这样的养育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别人都是为自己服务的,自己可以为所欲为。如果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就不知如何自处;如果别人不‘顺从’自己,孩子就会变得不知如何应对,要么发脾气闹,要么完全顺从。
显然,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世界的中心,也没有那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被溺爱长大的孩子缺乏应对复杂世界的能力。当他们周围的事务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的时候,就会产生失控感,就会紧张、焦虑、害怕,不知如何应对;和别人交往时,也会感觉手足无措,因此会变得胆小、害怕、紧张。很多家长对我抱怨过他们的孩子在家里很跋扈,在外面却非常的胆小。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太过溺爱他们的孩子了。
第四,限制孩子和其他孩子玩耍
很多家长总希望让孩子能多学点东西,因为强迫他们参加各种学习班,培优班等,在家里也总是强迫他们做作业,严格限制他们外出和其他小朋友玩。他们觉得小朋友玩是浪费时间,还会学坏。岂不知,家长这是在剥夺孩子培养情商能力的机会。
一个人的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这个时期培养起来的。藉着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孩子培养了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藉着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孩子们发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同时学会了团队合作。在做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会和其他的孩子发生矛盾、冲突、甚至打架。发生了这样的事,家长最好不要干预,让孩子自己来解决。小孩子是不记仇的!一会因打架而痛苦流涕,一会又和好如初。这个过程中,孩子培养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能放下恩怨,能使孩子变的心胸开阔。即使是自己孩子受到了委屈,家长也尽量不要干预,因为这会培养孩子的逆商,孩子长大后能够承受挫折、打击、甚至是屈辱;同时也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不一定总是要赢,输了也不可怕。
第五:多批评,少表扬
很多家长信奉那句格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为了不让孩子骄傲,因此很少表扬孩子,相反总是批评,即使孩子做对了,也要鸡蛋里挑骨头。我发现很多家长,可以在其他人面前夸耀自己的孩子是多么优秀,而在孩子面前却总是批评。家长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更加努力上进,而结果却往往使孩子缺乏自信、自卑,非但不会上进,反而会出现萎缩。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自己有什么优点和什么缺点要靠父母或其他大人告知。如果父母总是批评孩子,那么这等于总是在提醒孩子:你有这个缺点或那个缺点。因为他们的注意力是在孩子的缺点上,所有这些缺点会得到强化。家长批评孩子的初衷是想帮助孩子减少缺点,但经常批评孩子的结果反而是强化了孩子的缺点。这也是为什么在学校里的那些‘差等生’不会因为老师或家长的批评教育而变好,反而会越来越差。相反,如果父母表扬孩子,会让孩子感觉自己有这些优点或那些优点。那么,孩子的优点会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变的越来越好。所以,“好孩子都是表扬大的。”
当然,表扬孩子还得需要讲究策略,而不是一味的夸孩子好或是聪明。要依据事实来肯定孩子。比如,孩子考试得了90分,可以对孩子说,“儿子,考的不错,这说明你大部分都懂了。继续努力,爸爸相信你会考的更好!”家长这么说的时候,还要注意自己的语气、神态、和表情,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很重视他,看到了他的成绩,也对他很有信心,相信他会更好。
第六,物质上过分满足,精神上缺少关注
家长们为孩子们花钱往往不吝啬,只要他们感觉对孩子有用,或是能让孩子高兴,他们都愿意为孩子买,即使再贵也无所谓。无论是吃的、喝的、穿的、玩的、用的等等,都会尽力满足孩子的要求。然而,我发现很多家长却忽略了满足孩子精神上的需求。我的很多来访者对我说:小时候他们的父母为他们买了很多东西,但他们最渴望的还是父母在家里陪伴他们。但父母却往往以各种借口,如工作忙等,而不陪伴他们。很多家长以为,自己给孩子买了孩子喜欢的礼物就能够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和关心。其实,物质上再丰富也不能弥补精神上的缺失。
我的很多来访者小时候都是由爷爷奶奶,或是外公外婆带大的。他们告诉我:每次父母来看望自己后离开时,都会感觉疑惑:爸爸妈妈是不是不要自己了。有时候,他们会感觉自己是多余的,是父母的累赘。还有来访者告诉我,虽然他们在父母身边长大,但他们都忙于工作或其他事务,很少关注他们,这让他们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没有价值的,不值得父母的关爱。这些经验会一直伴随着他们,会使得他们自卑、缺乏自信、胆小、多疑、缩手缩脚。如果父母能够给予孩子足够的精神上的关注和情感上的关爱,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自己在父母眼里是可爱的,就会喜欢自己,也会喜欢他人,也会有自信。这样的孩子会很受其他孩子欢迎,情商也较高。
总结
的确是,我们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如何让孩子赢在起跑线?决不是逼迫孩子参加一些培优班、上名校那么简单。若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也能赢在终点,需要帮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能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高情商、高智商。每个孩子就如一颗树苗,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修剪。但必须要根据树苗的本性来修剪,让这颗树苗按照它的本性茁壮成长。这就给家长提出一个很高的要求: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秉性、特质、天赋、和爱好等。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培育孩子,而不是根据自己的意愿来培养样子。另外,家长对孩子的精神关注和关爱就如同阳光、水分、和养料,如果能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关爱,那么孩子一定会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也能成功国家的栋梁之材。
文/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上海心理咨询师 陈天智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2618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