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妈妈,请做婴儿的一面好镜子
2014
07-26

妈妈,请做婴儿的一面好镜子

  世间万物是我们的镜子,你看着它们时,也在他们的镜面上留下了你的镜像,因此也能看到你自己。
  反过来也一样,你看到事物的那一刻,那个事物也因你的看见而得以存在。
  母亲是我们生命的第一个镜子,如果妈妈注视着婴儿,婴儿也就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存在,
  如果妈妈一直注视,婴儿就感觉一直存在。如果妈妈和婴儿还有共鸣,并且还带着接纳和喜悦的话,那婴儿就感觉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但是如果妈妈这面镜子没有光的话,她就不能注视着婴儿,而婴儿也就会觉得自己不存在。
  如果这面镜子能够偶尔打开的话,那婴儿就会在这一刻形成自我感,但却是破碎的。

  如果妈妈这面镜子打开得太少,而且打开的时候却是婴儿在尽力讨好她,那就会导致一个糟糕的结果,一个人对别人的反应特别在意。
  心理专家顾歌在他的新书《一个抑郁男孩的30个小时》中写道,别人的几句责备,对他来说犹如晴天霹雳,有的来做心理咨询的人也说,别人的一句批评,就会让他感觉瞬间破碎。
  这些故事都能看出,一个人如果对别人的反应过于在意,都是因为,对方好的反应,会让他有短暂的存在感,而对方坏的反应,则让他瞬间崩溃。
  一个人太脆弱的话,那他很少是宠出来的,更多的可能是儿时没被看见,而一出现坏孩子,我们社会最爱找的理由是,父母对他太溺爱了。但真实的原因是,父母根本看不见他。
  在中国,常见的是,妈妈这个镜子是否打开,关键是孩子是否能让妈妈高兴,因为中国的妈妈首先就不尊重孩子的感受,即使有的话,因为和自己的感受缺乏链接,所以也无法看见孩子的感受。这种感受的确认,必须是身体对身体,心对心,而不是头脑对头脑,语言对语言。
  所以,妈妈,若想让你的孩子心理健康,那就在他小时候,多和他互动,并带着喜悦,这是很重要的。
  不过,和孝顺相反的是,如果一个孩子得到了爱,他就会形成一个健全的自我,就不会去顺从父母的意思,而顺从父母的意思往往是孩子缺乏存在感,他们的价值依赖与父母和社会的认可。
  相反,有着健全自我的人,他会很爱父母,但他首先会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是围绕着父母的感受。若想让孩子孝顺,父母最好是冷漠而且残酷。

  在母子关系中,或者任何关系中,我的感受能被你捕捉到,这一刻,就是爱。
  一位女士很容易被无助所侵蚀,原因很简单,在她的原生家庭中,她很少被看见,所以她没有底气和别人抗争。她来做心理咨询的原因是,她觉得她无法在家庭中坚持自己的意见。丈夫和婆婆都会打压她的意见。
  她的丈夫,内心也是一直被无助感侵蚀。但是一直装得像一个大男子主义。她知道丈夫的无助,但一直不想去理解他,不仅不理解,而且也瞧不起他丈夫。
  在心理咨询中,她认识到对她丈夫严重的瞧不起,然后,她放下她的瞧不起,深深得体会了他父母的无助,并对她丈夫有了深深的理解和接纳,接着,他就迅速变得而强大起来,并且非常有力量得和他丈夫和家人抗争。以前,他的任何一个抗争都会遭受家人的联手打击,但现在,他的丈夫不再装,而且变得依赖她,而其他人也开始变得尊重他。
  这个故事说明了,当我们碰触到了别人的无助,也就碰触到了自己的无助,这样的话,他不仅和自己有了链接,也和丈夫有了链接。和自己的链接,让她变得强大起来,和丈夫的链接,也让他们有了爱和理解。

  还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年轻的妈妈,他的女儿三天不愿意洗澡。以前的时候她洗澡很乖,但那三天,他却苦苦挣扎,不让爷爷奶奶洗。
  爷爷奶奶都认为,是妈妈太溺爱孩子了,所以孩子才这么难管,但妈妈却觉得应该另有愿意。
  到了第三天晚上,她仿佛感受到了女孩的痛苦,一个声音从她心理冒出来:该不会是孩子病了吧。
  第二天,她就带着她女儿去检查,结果果然是病了,当她从医生那里拿到诊断书的时候,她的女儿就不哭了,而且变得非常安静,看着女儿的眼睛,她忽然明白了,女儿的哭,是想告诉父母,她病了。
  这份明白产生的那一刹那,他突然觉得和女儿有了一种很奇妙的链接。
  她先懂得了女儿,女儿随即还了她一个懂得。
  同情心有两种,一种是可怜,但这么做的时候,自己有了一种很好很强大的自恋。另外一种是共情,即我进入了你的内心世界,想你所想,感你所感。
  共情能力的构建,在于相互碰触的母婴关系,而它的基础,就是母亲能够看见婴儿的感受。
  也可以这儿说:世界在你眼中,而世界在你眼里的投影,绝非仅是世界本身,更是你自身。
  
  著名心理专家顾歌老师认为,三个月前的婴儿处在偏执分裂期。
  他认为,三个月的婴儿没有办法处理这种矛盾:妈妈一会儿好,一会儿坏。能捕捉到他的感受,满足他,和他互动的妈妈,是好的;而相反,不能这么做的妈妈,就是坏的。
  那么婴儿会怎么办呢?他会使用分离的方法,把妈妈一分为二,一个是好妈妈,一个是坏妈妈。好妈妈就是那个能够真实照顾她的人,而坏妈妈,一开始会被婴儿处理为鬼怪的形象。并且他们俩不能共存,好是绝对的好,坏是绝对的坏。 
  白雪公主和灰姑娘这种故事,就典型反映了这种分离机制,一个好妈妈去世了,她的后娘却很可怕,而且绝对的坏。女主角却是绝对得好。孩子们喜欢听这些童话故事,不是因为这些故事有多么美好,而是因为这些故事反映了他们的内心,通过这些故事,他们能够向外投射自己的内心,并且不断修正。
  若可以得到足够好的照料,好妈妈的这部分就会足够得多,那三个月后,婴儿就有了整合能力,他虽然伤感,但也能接受一个基本的事实:好妈妈和坏妈妈都是一个人。
  这种整合就是宽容的开始。
  同时,因为妈妈是一面镜子,所以妈妈的回应也会造就分裂,分裂成一个好孩子和一个坏孩子。好孩子绝对的好,坏孩子绝对的坏。好孩子绝对爱妈妈,而坏孩子对妈妈有攻击,妈妈绝对不能接受的。
  若婴儿对妈妈的攻击,比如要乳头,妈妈不给予反击,而只是简单制止,并且一直爱婴儿,那婴儿就会觉得,坏孩子也是被接纳的,他就会让自己走上整合。
  所以中国人的习惯性常识――三岁前的孩子什么都不懂,怎么对他都可以,是大错特错的。反而孩子越小,越希望得到细心的照顾。

妈妈,请做婴儿的一面好镜子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