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边缘人格概念的起源
2015
07-19

边缘人格概念的起源

边缘人格概念的起源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是以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及冲动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临床心理专家指出,这种人格障碍常常造成患者的社会功能损害、治疗上的困难及高于普通人群10-50倍的自杀死亡率。
  有研究称,BPD大约占普通人群的1-2%,是临床医疗机构中最常见的一种人格障碍,约占精神科门诊病人的10%,住院病人的20%,人格障碍的30-60%,可见为数颇多,而且边缘型人格障碍在司法鉴定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分析理论在美国广泛流传,并对美国临床精神病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的精神病学还被认为是疯人院和丧失理智的精神病学,但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有些病人保存着他们的理智,即欣赏现实的能力,但有行为障碍和情绪痛苦,较低的自我控制力,由于在道德上越轨或反社会,被称为悖德性疯癫(moral insanity),是以后“病态人格”、“病态卑劣”等名词的最早雏形。
  还有一些病人症状表现变化多端,长期难以诊断,甚至同一患者集多种诊断于一身。Kraepelin(1921年)最早提到了精神病学中的边缘问题,即精神分裂症的不典型和边缘类型,他认为边缘类型是一个广阔的但无一定标志的领域,这一状态介于疯癫和正常人的各种离奇表现之间。同时精神分析学在性格形成和性格异常的领域内创建了性格障碍的理论,并称这种障碍为边缘状态,用来描述这类病人的“不稳定”和“似是而非”的表现,并等同于“类”、“假性”等字眼。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