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长时间沉默发生在第六次,也是最后一次心理治疗。H和L是在一种特殊的情形下做的治疗,只有六次并非是H问题所决定,而是只能做六次,但实际上远远不够。
那么,最后一次治疗会面临什么问题呢?就是分离焦虑。三四岁的孩子离开妈妈时,常会哭得撕心裂肺,就是因为强烈的分离焦虑。H和L的咨询关系建立得很好,按说会有强烈的分离焦虑,但H没有,一点都没有。
“我是一个奇怪的人,从不恋家。”H对L说。
“我高中住校,这是第一次离开家过独立的生活。晚上,我心情很平静,但就要入睡时,听到了隐隐约约的哭声,第二天才知道,原来有不少同学想家想得厉害,有些人受不了就哭了。我想,你们怎么这么脆弱呢,这么点事就受不了!但后来发现,原来脆弱的人占多数,像我这种若无其事的才是少数。”“离开家没有焦虑。高中毕业也没有感伤,大学毕业也没有,我给别人的毕业留言,都是积极向上那种,没有一点离别的味道。”
说到这里,H突然停下来,他发现自己说得太多了。他问L:“我是用滔滔不绝来表达分离吗?”
“你还有什么感受?”
L没有做任何反应,她还是一动不动地看着H。两人随即再一次陷入长时间的沉默,H又一次静下来,沉下去,陷得越来越深,内心深处又有一些东西悄悄涌上来。
又是沉默了七八分钟后,L又自然而然地选择了一个恰如其分的时间,问H:“你有什么感受?”
“忧伤,抑郁。”H回答说,“我觉得淡淡的忧伤,仿佛很轻,但我知道这其实很重……”
描绘完忧伤后,H停下来,L继续问他:“还有什么感受?”
“好像……我并不怕分离,我想已预见到,我可以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然后转身,没有一点忧伤地离开。我想这有些奇怪,分离焦虑源自于珍惜,我们越知道一个关系对自己重要,就越舍不得分离。这次心理咨询对我帮助很大,但我就是没有分离焦虑……”
说完这些,H又停下来,L又一次问他:“你还有什么感受?”
“我……有点想离开”
H感到有些惊讶,因为在此前的咨询中,L从没追问过他,更不用说连续追问他两次。但他试着再次沉下去,慢慢地捕捉刚才那段沉默中的感受,终于,有一个很不清晰的感受浮现了出来。
“我……有点想离开。”这句话刚说口,H已有些哽咽。
“我几次想问,请问还有多少时间,还有多久就到时间了。我想我是害怕被迫分离,所以我要掌握主动,我主动分离,那样受伤的感觉就轻一些……”
“比方说……打电话,不管是我主动打给别人,还是别人打给我,最后说‘该挂电话了’的总是我。和女孩约会或参加什么集体活动,不管时光是多么美好,到了快结束时,我总是频频看表,原来,我是希望在分离时占据主动,好让自己受伤的感觉轻一些。”
“我想问你还有几分钟,原来这就是我表达分离焦虑的方式……”H说。
“我从你的眼睛中已经看到,你想离开。”L说。
H立即醒悟,“离开”是他最重要的心理防御机制,其效果一样是为了防御强烈的情绪。譬如,追求一个女孩时,只要稍有困难,他就会后退。然而,他虽采取了行动,但却没有想“离开”的明确念头,那种后退完全是一种下意识里的反应,他原来一直都不明白自己是这么怕被伤害。也正是因为怕被伤害,他其实从不曾特别努力地去接近他所喜欢的女孩。
著名心理咨询师 武志红撰写 心潮心灵花园 选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14310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