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拥挤的地铁里,有个非常漂亮的女生站在小陈的身后,小陈感受到了她的酥胸。很是喜欢,还刻意晃动了上身为了更好的感受。2分钟后,这位女生下车了。小陈为了自己的“出格”行为而非常自责,在心里不断的骂自己是流氓,心情变得非常低落。在咨询室里,小陈向我坦白了这事,并表示了强烈的忏悔。我给他解释那算不上是出格行为,但这些都不能减轻他的自责。
两周以后,小陈还是为了这事儿自责,“我觉得我是流氓,我应该受到惩罚。”
“你知道吗?”我对他说,“你的超我太强了”。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超我、自我、和本我组成。超我是我们内在的父母,它的主要功能是约束我们,如果我们犯错它会指责我们,就如同小时候我们的父母一样。自我是成年的我们,或我们的自我意识,包括自由意志等。我们现在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是由自我来做决定。而本我,则是我们内在的小孩,我们内心深处的情绪、欲望、和基本的需求等。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是这三个“我”构成了我们的人格。一个健康的人格就是这三个“我”保持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那么人就会有内心冲突,心理就会出现问题。
当我对小陈说,‘你的超我太强了’,就是表明,他的这三个“我”之间失去了平衡。他的内在父母太强,内在小孩太弱,这使得他的自我总是随着内在父母不断的指责自己(自责)、压抑自己、贬低自己;这会使得小陈内心总感觉到不安、紧张、和焦虑,也会有委屈和怨恨,甚至也会有绝望感。
小陈说:“如果我的超我不是这么强,说不定我就堕落成一个淫贼、小偷、或是骗子什么的。就是因为内在的父母在一直谴责自己、恐吓自己,我才没有堕落。我感觉自己内心的这些欲望和冲动就象洪水一样,随时都有可能泛滥。我内在父母的谴责和恐吓像是堤坝,让洪水不致泛滥。”
[1]
小陈的解释突然让我意识到了,其实人不是不能原谅自己,而是不敢原谅自己。因为一旦原谅了自己,就会担心自己内心的欲望像洪水那样泛滥成灾,那样会毁了自己。
我给他解释道:“其实问题并非如此。我们内在的父母越强、越苛刻,我们反而越容易出问题。我想到我小时候,家里买了一个新的暖瓶。母亲经常告诫我,不要打碎那个暖瓶,她甚至恐吓我:‘如果你打碎了,你看我怎么收拾你!’我一直很害怕会打碎那个暖瓶,经常会不由自主的想象如何会打碎那个暖瓶,打碎了又会如何。有时候甚至克制不住去晃动那个暖瓶。之后感到害怕,但还是控制不住去晃动那个暖瓶。结果有次不小心真的打碎了。之后我非常害怕,准备好了挨打。结果妈妈没有打我,只是骂了我一顿。这让我 很感意外:妈妈经常打我们,怎么这次,我闯了这么大的祸,她反而不打我了呢?说不定她在想其它的方法来惩罚我。那几天我一直心里不安,不知道妈妈要如何惩罚我。后来也就慢慢忘记这事了。”
我继续解释道:“如果当初妈妈不是经常告诫我,也不是那么吓唬我,说不定我不会有‘如果打碎了暖瓶会怎么样’那样的念头,也不会刻意去晃动那个暖瓶,也就不会打碎那个暖瓶了。所以,我们那‘充满智慧的内在父母’把我们所可能犯的错误都指出来了,并用方法尝试去制止我们犯这些错误。这个做法却恰恰打开了我们内心的‘潘多拉盒子’。”
“是啊!”,小陈说,“就是这么回事。小时候我们村里有个人犯强奸罪被枪毙了。父母经常提到这事并告诫我,不要做流氓,要被枪毙的!那时,我也经常告诫自己:长大后一定不能做流氓。当感觉自己有性欲冲动,或是喜欢那个女生的时候,就特别害怕,害怕自己会变成流氓。我觉得,当目前我没有变成流氓,就是因为我经常告诫自己,或是因为我的超我很强。”
“其实,你错了。”我解释到,“我们人有性欲,喜欢女生是很正常的,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但是,因为你小时候的这个经验和父母对你严厉的教育,让你把正常的人性欲望当初了洪水猛兽而时刻加以束缚。你我都知道,我们的性欲是不可能被磨灭的,你越压抑它,它的反抗也越强,你对性欲的体验也就越强。这让你更害怕,你就更想严厉的束缚它,那么它的反抗也就越强。如此恶性循环,你内心的冲突也就越来越激烈。这样,也就很容易导致其它的心理问题。”
小陈来做心理咨询是因为他的强迫症和焦虑症。这些症状困扰了他超过十年,看过很多医生,吃过很多药,效果都有限。
听了我的解释,小陈恍然大悟,我也明白了:他之所以不能原谅自己,是不敢原谅自己。自责是他的一个防御方式,因为自责会让他感觉到:自己还是一个好人,良心还没有泯灭,还有药可救。如果不自责了,自己可能就无药可医了,可能就真的变成流氓了,可能就真的被枪毙了。
“如果我不自责了,”他问道,“或是,如果我的超我不是这么强,我是不是就会变成流氓?”
“不会!”我回答道,“谴责、恐吓、约束、惩罚等,都不会让人变成好人,但关爱、肯定、鼓励、支持却能从根本上改变一人,能让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这么说,我们就不能要内在的父母了?”他表现的有点不解和担心。
“不是不要,我们需要内在父母的约束和引导。你的内在父母太强、太苛刻,这压抑了你内在小孩的发展。所以,内在父母需要得到调整。它不应该像奴隶主一样,只是一味的压抑、恐吓、和束缚内在小孩,而应该像慈爱的父亲或母亲一样,给予关爱、肯定、鼓励、和支持;当内在小孩错了什么错,也需要纠正、教育、有时候也许有约束。”
“具体怎么做呢?”他问道。
“就在地铁里这件事来说,首先需要肯定内在小孩的需求(或是本我的需求):喜欢一个漂亮女生的酥胸,这没有错!这种需要是需要得到满足的。第二,明白你的这个行为。你不是故意走过去蹭的,是因为地铁里太拥挤而碰巧在一起了,你只是在心里去‘享受’,而没有实际上做出任何出格的行为,对她也没有造成任何伤害。所以,在这件事上,你没有做错任何事。第三,这事让你意识到,你需要找一个适合你的女生,谈恋爱,结婚,以此恰当的方式来满足你内心小孩的需要(他已经接近30岁了,但至今还不敢谈恋爱)。这样一来,你内在的父母和内在的小孩就平衡了,你也不会因为自责而那么难受了。”
“嗯,我明白了,陈老师。谢谢你。”他很感激我的引导。
文/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上海心理咨询师 陈天智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6051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