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幸存者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2014
08-14

幸存者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在几个月前,韩国”岁月”号在茫茫大海中失事,有些人幸存了下来,有些人却再也没有机会和亲人见面。遇难的人永远长眠于大海冰冷、幽暗的波涛里,获救的人却深陷现实痛苦的巨大漩涡中。
  4月16日沉船,乘客中包括前往济州岛修学旅行的檀园高中学生和教师三百余名。4月18日下午警方发现在”岁月”号上解救下来的姜老师在一棵树上自缢。
  在他的钱包中,发现了他的遗书:
  ”……200多名学生至今生死不明,一个人活下去太痛苦了……我承担所有责任。是我策划了这次休学旅行。……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事发海域。为了那些尸体至今没有找到的学生们,如果有来世,我会继续做一名老师。……”
  为什么在愧疚面前,人们会选择自杀。下面带着这个沉重的话题,开始今天的打卡学习。
  【生死本能】
  虽然弗洛伊德一直不招标榜理性、实验的严肃科学家们待见,但是对许多难以解释的问题,弗大爷至少给出了一个说法。
   在弗洛伊德众多理论中,关于”2″的条目是这样写的:生本能和死本能。

幸存者为什么会选择自杀?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

 

  生本能固然容易理解,饿了我们会拼命寻找食物,掉水里了我们会拼命扑腾,遇到心仪的异性想啪啪啪延续生命,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有着强大的求生欲望,这就是生本能,它具有建设性。但弗洛伊德认为除此之外,人还有一种充满毁灭性的死本能,攻击、破坏、杀戮、战争等,此外,还包括自杀。
  生死二本能,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也相互统一,只有在二者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才能保证人的正常。假如,二者的平衡消失了,死本能过于强大,于是破坏倾向便开始失控,当其找不到外在的目标时,就会反过来指向自己,用自杀的方式使自己得以回归生命未开始前的宁静,没有任何焦虑和烦恼的太初当中。
  从姜老师的遗书当中,我们能看出他对教师这份神圣职业的崇敬,想必他对自己的学生也是深深地爱着的。当近三百名学生音信全无,获生之机寥寥的时候,他生本能中原本指向学生的建设与爱的力量一下子变得无依无靠,内心的死本能变如脱缰野兽般发狂咆哮,最后这股强大的力量将自己挂在那棵树上。
  说到弗洛伊德的观点,这里再提一点。那就是人格结构中的超我部分。与快乐至上的本我,以及在超我和本我间的和稀泥的自我不同,超我司职理想道德的准则规范。它在内疚自杀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正是因为超我的不断拷问,人们才会内疚,才会更容易将””的目标指向这个可恶的、难以容忍的”我”。

[1]

  【巨大的外部压力】
  美国临床一线的精神卫生工作者希瑞尔(Shea,S.C.),在其撰写的《解读自杀心理》中,分析了引起自杀的三个因素:外部压力、内心冲突和生理学基础。显然,在姜老师内疚自杀的事件中,外部压力无疑是其直接原因。
  ”岁月”号客轮的沉没,即使上面没有我们的亲人,我们听闻此事后心中也是隐隐有悲痛之感,更何况这件事的亲历者。灾难的巨大冲击,同事、学生的命丧大海,险些死亡的惊魂未定。这本身的冲击就足以将一个人的精神击垮。
  任何一个灾难的亲历者都可能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它是指个体经历、目睹或遭遇到一个或多个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实际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胁,或严重的受伤,或躯体完整性受到威胁后,所导致的个体延迟出现和持续存在的精神障碍。而这种精神障碍的危害之一,就是会让个体产生轻生自杀的念头。
  除了事件本身直接造成的压力之外,还有事件可能产生的间接社会影响。学生纷纷遇难,作为负责人和策划人的老师却得以”苟活于世”,遇难学生的家属难免没有会指责他的人,社会舆论也少不了会有人抨击他。逝去的人永远逝去了,活下来的人承受的却并不是幸福。
  于是乎,自杀,便成为了一个摆脱这些压力的选择。正如希瑞尔在书中所说,自杀可以帮助个体实现三个目标:1.避免公众的羞辱;2.承担行为不当的责任;3.用自杀这种戏剧化的方式展示了个体道德信念的忠贞。
  虽然在姜老师内疚自杀的事件中,外部压力比较明显,这不并不代表内心冲突和生理学基础不重要。比如个体的认知特点更容易放大心中的内疚感,毕竟,虽然休学旅行的责任在姜老师,但是”岁月”号沉没的责任并不在他。又或者,姜老师可能本身就有抑郁症倾向,体内相关的激素水平更易自杀。
  【后记】
  死生亦大矣。无论是”岁月”号事件,还是”马航”事件,任何一件灾难都是一次沉重的考验。不管是生还是死,任何与生命相关的重大时刻,都应该值得我们的尊敬。生命来之不易,更须谨慎爱护。在内疚与痛苦面前,可能你觉得自杀可以彻底摆脱它们,但是在选择毁灭的同时,你也失去了再次体验人生美好的机会;也许你想到自杀是一条出路,但是请记住,自杀外还有其他出路,而自杀肯定不是最好的那一个。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 选编

上一页  [1] [2]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