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看出你,行为背后的动力特征
2014
07-23

看出你,行为背后的动力特征

表面行为总有欠缺,但背后的动力没有欠缺。
                                  ――心理专家顾歌
 
  教师节的时候,我们学校举行一个活动,活动完后,我们讨论哪个节目好,学生们都说自己的好,但一个叫林的男孩说,其他班的比我们的好,这句话激起了公愤,同学们叫他不要进我们班的门。下课后,同学们还孤立他,都不跟他玩。 
  下午的时候,林还借故咬了同学一口,这一口非常狠,我看了后几乎晕掉,叫林不来,我去找他,他居然走掉了。最后我把他叫到我的办公室,让他说经过,他却不发一言。然后,我把他带到学校草坪上,面对面得坐着,那里的环境很不错,他才把之前抑郁的话说了出来,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毕竟被孤立的滋味是很难受的,同时我也理解同学们的心情,自己的班级荣誉受到损害,自己也不开心。我继续问他,你认为不错的节目有哪些,他给我列出了5个,而且说得都很有道理,看来只是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要跟班上同学作对。作为班主任,我想知道的是,我该怎么帮助这个孩子,让他找到更好的方式来面对这种情况。

  这是前不久我收到的一封来信,是一个小学班主任写来的。这封信让我想起了上海心理治疗专家顾歌做治疗时的一个原则:帮助个案优雅地表达自己。
  和这个原则类似还有另外一个看法,问题不是问题,怎么解决才是问题。
  这两句话连在一起看,心理专家顾歌认为,许多行为从表面上看会有问题,这个行为背后的动力是没有问题,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这个动力优雅得表达出来。  

最好的办法在自己身上

  再回到这个老师的话题上来,她想和林谈话,这是她的动力。她一开始想找林在办公室谈,但发现他一言不发,但没有执着于这个方式,而是找了一块绿地,在这个环境酥软的情况下,林就会说出自己的真心话。  
  林的动力是很好的,而并非是刻意捣乱,他是真心认为那五个节目比我们班上自己的好,当同学向他施压的时候,他仍坚持自我,这已经很难得了,但是,当独立精神受到打压的时候,他就受不了了,于是转而想那些给他施压的人实施攻击。
  那么,他能否学会在那样尖锐的环境下,学会用更优雅的方式来表达呢?
  这为老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他继续问林,如果以后继续发生这个事情,你怎么办?
  林回答说:“慢慢解释呗。”
  老师继续问:“解释了,还是误解你呢?”
  “那就算了。”林无奈地摇了摇头。
  比起用暴力攻击别人,“算了”已经是非常优雅的方式了,老师还给林多找了方式:可以向大人求助。  除此之外,肯定还会有很多方式,假如你不带情绪得表达你的见解,那你也不会突然与这么多人为敌。很多时候,我们在表达独立其实是傲慢,而这种傲慢的意思是:我是对你的,你是错的。
  以后遇到这种情况呢,就要把注意力拉回来,放在自己的感受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就会有愤怒和怨气――“为什么你们这样看我”,而一关注自己的感受,就会发现那个核心逻辑:你没有按照我所说得去做。
  前不久,我在上海心潮心灵花园学过一星期的催眠,授课老师是上海著名的心理催眠专家顾歌老师。他建议,在这种近乎失控的时刻,一个很好的办法是:深呼吸,并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下腹部的丹田上,这样会沉下来,取得和自己内在的连接,也就是取得了和潜意识的连接,一些好的解决办法会自动跳出来。
  如果林能学会信任潜意识――这比信任老师和家长要更重要,在这种时刻保持镇定,并向潜意识寻求答案,那么潜意识会给他更好的办法,这种办法或许会超出所有大人的想象。
  相应的,林动力很好,他的同学动力也很好,他们想保护这种集体荣誉,而当这种集体荣誉感受到挑战时,孩子们能否在坚持自己的集体荣誉感时找到更优雅的表达方式,而不是一味地去孤立特立独行的林呢?
 
你的症状很美,你可以这样
  心理问题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分裂与偏执,心理治疗的重要机制就是减少来访者的分裂,让那些隔离在黑白之间的隔阂倒塌,重新建立更多的灰色桥梁,这也正是催眠课上那个小练习的价值所在。不仅如此,在催眠课上,顾歌老师时刻提醒我们,不要被一个现象的表面逻辑所迷惑,请注意矛盾的互补,请找出所谓问题的对立面,也即互补面。
  顾歌的一个来访者来自豪门,她有形形色色的症状,其中核心的症状是一发病便会躺在地上一动都不能动。
  她的“不动”的症状是如此显著,而与此对应的是,她的家族的无形的家规是“百分百活跃,谁都不可以游手好闲”。家族中有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精力极其旺盛的工作狂,甚至家族的每次聚会都会搞成运动会。例如,一次聚会成了篮球比赛,她的96岁的祖父也参加比赛,还在场上摔了一跤并且心脏病发作,而她的妈妈则对她的祖父说:“快起来,不要偷懒!”
  在这家族里,动是好的,而不动是坏的,这只是表面而已,潜意思里其实已经很累了。而其他家人非常活跃的时候,整个家族就需要一种平衡,而他就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平衡,也用这个绝对不动的核心症状平衡了家族的失衡状态。
  那在这个家族中,会将不动视为绝对的坏,所以她的不动成了所谓的症状,但顾歌老师引导我们思考说;“这为什么非得是症状,而不是资源呢?这个家族没有谁说,这很美,这是你内在的动力,你完全可以放松。大家都说,你这样太糟糕了。然而,作为催眠师,我真诚地对她说,你可以不动,这很美。”
  当他的症状被接纳,这个动力也就被接纳,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用更优雅的方式来表达。
  他之所以不能优雅得表达,是因为他的家人觉得悠闲是不对的,是“坏”的,这种家族意识催眠了她,她也就只能用“坏的方式”来表达这种“坏”的动力。
  然而,假若在治疗中她的这个动力被接纳了,不再被视为“坏”,那么也就不必用“坏”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动力,而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了。或者说,她可以用更自然、更真诚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动力了。
  黑和白都不是问题,关键是黑你就接纳黑,白你就接纳白,而不要黑的时候想着白,白的时候想着黑。
 
认为某个动力是坏的,就会使用坏的表达方式
  同样,执著于依赖的人,会同时又极其反感自己的依赖,这就成了问题。依赖者只习惯使用依赖的逻辑,但同时他们又反感这一逻辑,痛苦自然就会产生。
  支配也罢,依赖也罢,这都是行为,表面上有欠缺,甚至是大有欠缺,但这行为背后的动力是“我渴望与另一个人亲近”,这是很好的动力。那么,可不可以用更优雅的方式来表达这个动力呢?
  甚至,即便支配和依赖也不是问题,问题只是我们又支配又讨厌支配,又依赖又讨厌依赖,结果,我们所惯常使用的方式被我们视为“坏”,而这最终导致我们会用自毁或伤人的“坏的方式”来支配或依赖。如果我们不是那么抵触自己这些离不开的方式,接受它们,也就可以用“好的方式”来支配或依赖了。
  所以,不管是咨询师还是老师,当我们看到学生在用“坏的方式”,最重要的是不要去对抗或者消灭,而是帮助对方用“好的方式”,优雅得表达能个动力。
  同时,也当意识到,任何具体的行为方式都是有局限的,完美的行为方式不存在,所谓的完美方式,不过又是非黑即白的游戏罢了,完美只存在于背后的动力中,而核心的动力都是爱。
  再回到最初的故事中来,那位小学老师还附上了林的父亲的回信,而回信显示,林的父亲在一定程度上将独立见解绝对化了,他存在着这样的逻辑:“独立是好的,随波逐流是坏的。”这个逻辑自然会影响林,而林之所以对同学们孤立他那么有情绪,可能是因为他对这个逻辑过于执著了,我深深地认为,独立见解是好的,你们怎么就是不懂这个道理呢?!
  同时,这个班级把“非集体荣誉视为坏”。那林就用“坏”的方式来表达集体荣誉。
 
独立精神和集体荣誉有一个共同的动力

  这也可以说,林被同学们给催眠了,当他使用这种方式时,他其实就是无形中被同学们的集体意志给左右了。这种情形很常见吧,当我们发现,自己就是不被某些人接纳时,就失去了自我,而开始自暴自弃,而自暴自弃的方式,通常就是这些人所视为的“坏的方式”。
  比如有的女孩怎么都得不到父母的爱,她绝望了,于是用父母最害怕的方式去做,父母怕什么,他就做什么。这些行为貌似更难被接受了,但这种自暴自弃行为的对立面,仍然是“我渴望得到父母的爱”,这一对矛盾行为背后的动力是很好的,问题只是,这种很好的动力能否用更优雅的方式来表达。
  林的一对矛盾是“独立精神”和“独立精神不被接纳”,而林的同学的一对矛盾则是“有集体荣誉感”和“反感没有集体荣誉感的人”,但如果发掘更进一步的动力,就可以说,他们之间是没有矛盾的,因为这两对矛盾可以在一个更深的动力上统一起来――“我们都渴望我们的班集体更卓越”,在这个更深的动力上,林的独立见解是很好的,其他同学的集体荣誉感是很棒的。
  林要同学听从他的意见,是一种偏执,他在用这种方式来表达“独立精神是好的”,同学们孤立林,也是一种偏执,来表达“集体荣誉是好的”这都是在将一些事物视为“好”而将另一些事物视为“坏”,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分裂和冲突最终制造了事实上的分裂和冲突。
  但是那背后的动力:追去卓越,是OK的,所以他们都可以统一在这一致的动力下。

看出你,行为背后的动力特征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