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当中,有很多朋友没有达到异常心理学的问题,只是一般心理问题。有很多都是人际关系影响的。导致不自信,自卑。 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能够自由自如地和他人交往,而一些人呢?却恰恰相反。这一切其实都和正确的沟通方式有关。下面,我就来举一些例子,说说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错误的沟通方式,以及怎样来调整。
首先,不预定假定问题,让彼此的冲突更少。在与他人对话时,你也许会说这样的话“你到底出了什么问题?”面对这样的语言,对方委婉一点可能会说“谁说我有问题?”激烈一点的会说:“你才有问题!”或者你会质问对方“请告诉我实情!”对方则会反驳到:“你哪只耳朵听到我说谎了?”沟通中的许多冲突就是这样产生的。
那么,怎样克服这样的恶性循环呢?这就要求你遇到任何事情都不要急于做判断,多想想事情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多用“是不是”疑问句来代替预先的假定。比如,上面的问题中就预先根据自己的想法假定别人“有问题”或者对方在“说谎”。
其次,少用“应该”,多用“希望”。人们经常会用“应该”这个词,但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说这个词时,他的内心在表达什么。“应该”意味着一种理想状态,我应该是受人欢迎的,孩子的成绩应该是好的,我的丈夫应该是爱我的。很多时候不是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而是“是不是”的问题。
说太多应该表明你有很多理想化的想法,那样你就更容易失望,你也总会发现有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进而也会让你更加抱怨生活和周围的一切,开始不信任周围的人。如果你对别人老是说“你应该怎样”,只会让别人对你这样喋喋不休的抱怨心生怨烦。生活当中没有那么多的应该,你不能要求别人一定会怎样,这种“应该”的心理也会严重影响你与他人的沟通。你只能希望别人怎样,下次当你想说应该的时候,记住请换做“希望”。
再次,尽量避免说“为什么”。“为什么”这个词是一个非常有用,但意义却很微妙的词,它可以帮你了解一个人做事的动机,但不管你是否意识到,“为什么”这个词很多时候听起来会含有一定的批评意味。比如你对别人说:“你为什么那样做?”对方很可能会回答你:“怎么,我不可以那样做吗?”心里还可能产生“你管得着吗?”这样的想法,你们还可能因为一句“为什么”而产生冲突。
那么,如果你想知道对方做事的动机,又想不包含指责的意味,应该怎样做呢?答案是换个词,用“如何”来替换“为什么”,“如何”听起来比“为什么”客观很多,几乎不含有任何感情色彩。比如你可以问对方:“你是如何决定那样做的?”虽然跟用“为什么”一样都是询问对方做事的动机,但区别在于,“为什么”有指责意味,而“如何”只是好奇。
然后,不要因为过度推论让别人觉得你无理取闹。人际关系中有个晕轮效应,也就是对方的少数突出特征会影响你对这个人的整体判断。这其实就体现了人们心里的一种常见误区,就是人们容易过度推论。晕轮效应表现在很多方面,当然也包括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
比如,也许你听别人说过,或者你自己也说过这样的话“你总是不接我电话”,其实别人总是不接你电话是不可能的,不然你们早就交往不下去了。想想你因为最近忙有几次没接别人的电话,别人这样说,你是不是觉得很冤枉呢?这样说固然可以体现出对方想联系你的迫切心理,但有时候也会给别人无理取闹的感觉,更好的说法应该是“这是你这周第三次没接我电话了”。
最后,在柔软的环境下不容易起冲突。容易与他人起冲突的人性格都比较“硬气”,而那些不容易和他人起冲突的人性格则比较“柔软”。心理学研究发现,接触柔软的事物会使人的脾气也软下来。因此,如果你害怕和对方沟通的时候起冲突,就可以选择一些周围有柔软物体,或者可以接触到柔软物体的地方。
比如,坐着时可以选择沙发上或者坐在柔软的床边,站着时可以选择站在柔软的地毯上,或者选择在对方穿着比较柔软舒适的休闲装时沟通。在这时与对方沟通,你们之间起冲突的可能性就会小一些。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 顾歌工作室心灵花园 瀚匀 选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31675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