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关注孩子心理 让孩子出类拔萃
2014
05-14

关注孩子心理 让孩子出类拔萃

    为什么要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现在,不少衣食无忧的孩子经常感觉“很累”,埋怨老师和家长管得太多、太严,个别中小学生动辄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表现出的不良心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造成中小学生不良心理健康的原因,学校、家庭和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现在的中小学生年龄大都在在10-15岁之间,这一时期是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未成年人的特点是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好奇心强,善于模仿、容易接受新事物,自我意识提高,但是情绪不稳定、意志薄弱,鉴别能力和自控能力差,易感情冲动。特别是独生子女,还表现出自私孤傲、责任心不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特点。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三点个人感悟。
    首先,学生渴望心理健康教育。上学期期末考试前夕,为缓解学生高考压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应试心理,我将最后三个礼拜的班会课改为心理聊天课,旨在为学生搭建一个交流、倾诉、释放、发泄情绪的平台,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和强烈喜爱。记得一位学生在周记里面这样说道:“我们是鲜活的生命体,在倍受呵护和关注的同时,更需要尊重和理解,更渴望交流和倾诉,更企盼释放和发泄……心理聊天课是我终生的难忘!”这句话道出了全体学生的真切心声,也反映了学生对心理教育的热切渴望。
    其次,现实呼唤心理健康教育。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矛盾现象势必导致人们观念和心理上的不适应,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日益凸现。特别是青少年面临着学习、就业、经济、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同时面临着成长期固有的困惑而缺乏相应的心理和精神调适,缺乏必须的心理辅导,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请看下面三则新闻材料:
    材料一: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公布――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日前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称,在我国17岁以下的儿童和青少年中,大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报告称,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0%,大学生有心障碍者占16.0%至25.4%,且呈上升趋势。
    材料二: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对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5个地区的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小学生存在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2%,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9%;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4.8%,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2.5%。
    材料三:
    《光明日报》(2005年9月27日)曾刊登了《网络环境下的六大心理问题》一文,

[1]

文中指出,网络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了许多隐患,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已在不少青少年“网民”身上显现。具体说来有六大心理问题:一是撒谎,二是孤独,三是冲动,四是暴戾,五是淫逸,六是虚实。另《湖北日报》(2006年10月11日)刊登了《青少年沉溺“网婚”游戏令人忧》一文,文中报道,上海一家公司推出网上“爱情公寓”仅一个月就有10万用户注册,“搜狐”网站的文字编辑透露,今年5月20日至今,已有50万人在该网站参与或注册了网婚,更令人担忧的是,参与或注册网婚的网民6成以上是未成年人。如17岁的小楠两年内经历了30多次网婚,结婚离婚,离婚再结婚。16岁学生莉莉在网婚网站上建立了小家庭,还在网上生了一个小孩,而且还跟网友大谈育儿经……
    以上所述,就是我们正面临的现实,也是学校教育正面临的挑战和困惑。这种现实充分暴露了心理教育的缺位。
    再次,时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
    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它要求每个人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拥有自信和忍受挫折的能力。如果你不能很好适应的时候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以许多人这样断言:从现在起到21世纪的中叶,没有任何一种困难能像心理冲突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就是说,在21世纪当中由于竞争的激烈,心理危机随时存在。因此有人称:21世纪是一个心理学的世纪,心理素质对于21世纪的人才发展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可以这样说:
    心理素质是一种基础素质;
    心理素质是一种核心素质;
    心理素质是第一素质。
    然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细心的培养,精心的培育。因此,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识的学校必定会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探究。
    如何去关注现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呢?以下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在家庭教育中,家长要多和孩子进行沟通。
    现在,有些孩子几乎和家长“没话说” 。“郁闷”已经成为时下孩子当中最流行的一个词。孩子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越来越差,反映出孩子和家长、沟通得太少,原因是在升学、选择专业等方面,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做,而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爱好和感受。孩子学习的心理压力本来就大,沟通减少的后果是孩子对于父母的建议和要求产生了逆反心理。这种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
    其次,学校教育是主体。
    大量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互相渗透融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当学生产生不良情绪时,老师应该弯下腰,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教师真诚的热爱去关心、呵护每位学生。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温暖,受到鼓舞,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督促自己一定要努力,相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原来学生们并不认为罚写多遍作业、多次打扫卫生是体罚,反而认为这是关心和帮助学生,现在他们都认为这是变相体罚和体罚。这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这就要求我们现在的为师者既关爱单亲学生、特困生,教师要多发现和鼓励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用侮辱轻视的语言刺伤学生心灵,多说“你能行”、“你需要帮助吗”、“如果你这样做会更好”等语言,要相信一件小事可能会改变学生的一生。
    再次,就是学校和家长结合起来。
    专家认为,找老师、父母帮忙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最好方法,因为他们是最了解孩子的一个群体。只要教师、家长形成合力,“察言观色”

上一页 

、“明察秋毫”,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变化的“蛛丝马迹”,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一定会得以有效排解,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一定会落到实处。
    试行处罚听证制度,在充分尊重学生的辩护权和申辩权的前提下,对部分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的处罚采取听证制度,召开家长、学生、老师等相关人员参加听证会,增强学生处罚的公平、公正、公开。增加家长会、校长接待日、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等有效形式,形成家长和学校的合力,推进班主任家访活动。
    学生存在思想道德心理方面问题,家庭、学校和社会都有责任,都应该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改进。老师和家长们应该从中发现问题,得到启示,并从自身做起,更好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使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作者: 王 静  

上一页  [1] [2] [3]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