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心理咨询师分析依恋性人格的形成
2015
06-30

心理咨询师分析依恋性人格的形成

心理咨询师分析依恋性人格的形成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

  依恋型人格的人对亲近与归属有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强迫的、盲目的、非理性的,与真实的感情无关。这类人格的人宁愿放弃自己的个人趣味、人生观也时刻想与他们在一起,他们很害怕被遗弃,这样的人格是怎样形成的呢?且看心理咨询师的分析。
  依恋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1)在儿童时期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不稳定:有时候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时候则不能。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多种的,如母亲的情绪不稳定,没有适应做母亲的角色,有时冷淡烦躁,有时呵护有加。或者一个爱护孩子的母亲却由于工作原因不能时时守在孩子身边,还有的母亲受了一些宣传的影响,认为不能溺爱孩子,不能要吃就喂,一哭就抱,有意识地训练孩子按顿吃奶的习惯等等,不到时间坚持不喂奶,任凭孩子哭闹等等。(2)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情况:婴儿有时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呵护,有时候则不能,在其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唯一所能做的事就是竭尽全力地大声哭闹。经过一段时间的哭闹后,他的需要终于得到满足。(3)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并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观念:只有不断的哭闹才能得到他所需要的食物和爱护、才能生存下去。婴儿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受到冷迂而感到愤怒。母亲成为他的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依恋儿童。
  如果依恋儿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阶段中得到改变,他们的心理发育就会停滞在依恋阶段。他们在这一阶段中没有得到的需要将会成为其基本人格特征而伴随终生。在成年之后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始终存在,当他们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我们会发现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满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他们往往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要求对方时时刻刻的关注,不能容忍丝毫的忽视和冷遇。他们总是在埋怨对方对自己不够关心,辜负了自己的爱,并总是试图用生气,吵闹,和威胁等手段来迫使对方来关心自己,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这和他们在婴儿时期用哭闹的方式来获得母亲的关心是一样的。由于强烈的不安感和对遗弃的恐惧,他们心中充满了嫉妒和猜疑,无论对方如何表白,他们还是难以给对方以信任。生气,哭闹,吵架,猜疑嫉妒都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归根结底,这是源于他们早年对母亲怀有的爱与恨的矛盾情感。
  依恋型人格案例
  李小姐与和男朋友李先生一起来到我的诊室,李小姐目前在家待业,李先生是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李小姐告诉我,李先生每天光是忙着公司里的事,心里完全没她。但是李先生却说,事实上大部分周末他都是与李小姐一起度过的。李小姐也承认,周末通常还是挺愉快的,可是只要李先生一忙于工作,自己就很抑郁,就感到自己被生活抛弃了。他总是不断地追问李先生是否真心爱她?是否真的要与她结婚?如果她得到了想要的回答,便十分满足和愉快。如果李先生的表现不能令自己满意,她便会十分伤心,并马上转为愤怒,开始用各种语言来刺伤对方,或者滔滔不绝地数落和抱怨李先生的种种“不是”,并且把他赶到客厅的沙发上去睡觉。在李先生上班的时候,李小姐会常常打电话到他的公司里去,意图“了解”他的行踪。如果李先生能陪她在电话里多聊一会,她就会很满足。如果李先生正在忙,不能多讲,李小姐便会愤愤地挂上电话。如果李先生再打电话过来,她便会变得十分冷淡,一脸不想谈的姿态。李先生告诉我说:“他简直像一个小孩子,喜怒无常,我真不知道如何才能让她满意。
  心理咨询师表示:李小姐的行为表现出典型的“依恋型人格”的特点,她现在正是无意识地用自己在婴儿时期吸引母亲注意力的方法――哭闹来吸引李先生的注意力,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遗憾的事,正是她的这种方法造成了与李先生之间的矛盾。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