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你们还能相信自己的记忆吗?
2015
04-05

你们还能相信自己的记忆吗?

  中国人向来对人的记忆能力持宽容态度,认为“贵人多忘事”,但在法律面前,“难得糊涂”毁掉的,可能是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
  乔治?富兰克林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会在51岁的时候“晚节不保”,被女儿告上法庭。理由是乔治的女儿伊琳想起20年前,1969年9月22日,亲眼看见爸爸把她最好的小伙伴苏珊?内森奸杀。之所以20年后才提起上诉,理由是这段记忆太不堪入目,以至于深埋在了小伊琳意识的最深处。直到最近的心理治疗才唤醒了她最深处的记忆,伴随着一次次的记忆闪回,伊琳渐渐拼凑出了父亲犯罪的完整情节。
  陪审团没有怀疑,毕竟谁会无缘无故翻出二十年前的陈年老账冤枉自己的生父呢?当事人的亲眼所见还不足以作为最有利的证据吗?1990年11月29日,乔治?富兰克林被判处一级谋杀罪。
  面对陪审团,认知心理学家伊丽莎白?拉夫特斯的证词当时却显得不是那么“顺耳”。作为记忆研究的权威,拉夫特斯致力于研究错误记忆。她通过各种精巧的手段提供干扰信息,左右人们的记忆。
  她发现,甚至只一个用词,都可能影响人们的记忆。即便是看过同一段交通事故的录像,如果是被问及“两车相撞时车速是多少”,人们对记忆中汽车速度的判断就会明显大于被问及“两车剐蹭时”的速度。在用到“粉碎”(smash)这样强烈的词汇时,有的实验参与者还回忆出了玻璃破碎的画面,而实际上录像中并不存在。但如果使用“剐蹭”(contact)这样的词汇,参与者就不会回忆出严重的画面。也就是说在实验中,拉夫特斯可以通过改变询问所用的词汇,而将不存在的画面植入到参与者的记忆当中。
  由于拉夫特斯所做的记忆研究,她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收到了上百封求助邮件,内容怵目惊心。然而它们都讲述了类似的故事,一个人忽然接到法院传票,理由是子女在经过心理咨询之后回忆起童年被性虐待和乱伦的经历。凭着拉夫特斯对记忆的理解,记忆不是录像,不能客观地记录历史,她认为,不可以仅凭一个人的记忆就判处另一个人有罪。
  但陪审团不认为拉夫特斯这些诸如汽车玻璃是否破碎之类的针对细节的实验能够和奸杀相提并论。在他们看来,记忆可以不准确,也许可以增减些细枝末节,但要想将如此重大的伤害性事件无中生有,生生植入记忆,简直是天方夜谭。
  陪审团的判决让拉夫特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促成她做出了改变人类对记忆认识的伟大研究。  
  心理咨询师在这里向你们提问:你们还能相信自己的记忆吗?

你们还能相信自己的记忆吗?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