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非智力生活,中国教育之伤(三)
2015
03-17

非智力生活,中国教育之伤(三)

  陈丹青进一步讲:“在美国,你想干什么,想变成什么人,你都可以试着做。在中国,如果你是个特别的人,从你的家里开始,一步一步,一直到学校、社会,没完没了的管束和指责,耽搁你、恶心你,甚至毁掉你。”
  也就是说,想过上一种智力生活,对中国人来讲,是一件特别难堪之事,从一开始,中国的文化教育系统,就不产生这类人才。对于教育的批判,几乎从未中断过,但是,教育本身所具有的僵化力量,也从未被改变过。即便是教育体系中的教师群体,也具有一种无力感。他们和医生的待遇类似,工作在作为奉献者的第一线,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但只有最基本的保障。对他们最大的褒奖,就是每年有一两次写表扬信或高唱赞歌的“荣誉”。
  2015年的文化教育趋势将继续向小众分化。
  散文家蒙田对智力生活有如此描述:“我的目的是悠闲地而不是辛劳地度过余生。没有一样东西我愿意为它呕心沥血,即便做学问也不愿意,无论做学问是一桩多么光荣的事。我在书籍中也是寻找一个岁月悠游的乐趣。若搞研究,寻找的也只是如何认识自己、如何享受人生、如何从容离世的学问。”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长大了能成为艺术家。他们想象中艺术家所过的生活,正是蒙田所讲述的:拥有自己的loft工作室,不用为生计发愁,具有设计感和审美的能力,不用上班,在世界各地享受美食和观看博物馆,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聚会。这些,也决定了一种生活品质,正在让我们的教育体制感到难堪:我们培养的孩子,最终会站出来破口大骂那些教育他们的人。――这个,去听听阴三写的歌曲《老师好》就知道。
  心理咨询师点评:很多中国人从来就是为家庭活,为子女活,为父母活,或者为国家活,他们认为为自己活是很不高尚,很不负责任的。对于这些人来说,一旦自我成长的需求与外在价值发生矛盾,他们的内心就会充满冲突。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中心心灵花园/顾歌工作室) 选编

非智力生活,中国教育之伤(三)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