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我在寻找什么
2014
05-13

我在寻找什么

 30岁的我,为爱两度轻生后,仍然与他在一起。在面对一张新的面孔时,却发现灵魂中仍旧是旧的人。明明是害怕的事物,却一再地兴奋、投入。我在寻找什么?我缺失的是什么?专家回复:
    人们总是在新面孔中寻找旧爱的影子。爱是一个悲剧,因为一个我们永远爱着的某人,大多数情况下只是我们幼年依恋、少年梦想、青春渴望中,混杂着的依附、叛逆与激情,慢慢在内心建构的客体影像。这个“客体”实际上是本我、自我、超我对性与爱解读的混杂体,它让我们精神、身体、欲望哪儿都爽,又不敢爽得很彻底,未曾满足。
    精神分析认为伦理与社会道德的压抑,使这个客体变得既可爱又狰狞。那么,当一个人某种行为、言语、气味激发我们内心对那个客体熟悉的亲密感,我们会把压抑的情绪(被合理化为爱)不假思索地投注给对方,以为是对方给你带来的狂喜,其实这个喜欢来自内心曾给你带来隐秘快乐的客体。如果一个人引发我们的客体投射很强烈,会形成一个心理印刻,让人终身不忘,甚至引起今后无法再对他人产生这样的内心喜悦感,不再有爱的能力,在人性层面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不能爱一个人很深,越深,自我丢失和灵魂缺失越厉害。感觉到我们过分把内心爱的能量投注给某个人时,就要学会节制,并把部分爱还给自己。
    你用一种爱的成瘾行为来描述你自己,显然是诱导我相信,你有一种被心理学标签的依恋障碍:“明知关系伤害自己,但欲罢不能,强迫性地重复这一种情感创伤模式”。这样的问题往往需要3个前提:①从不曾真正地爱过自己;②幼年在母体依恋中受挫,客体残缺;③低自尊与性感缺乏。爱被表现为强烈的关系依附,性被用于关系的建立与固着,外表似乎很开放性感,内心却充满压抑与欲求不满。不过,我不喜欢以上这样的分类与解读。某种意义上这些分类系统只是精神分析的言语产物,不是存在本来的样子。人对爱的痴迷应该是人性中最美妙的东西,如果先把自己爱得好好的,善待自己,不轻易牺牲自己与迎合他人,那么,无论你渴望、体验、得到多少爱情与性,你仍旧是身体健康与灵魂饱满的。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