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期间,罗杰斯邀请兰克到罗切斯特做过三天的演讲。从兰克的疗法中可以看到患者中心疗法的雏形。在讲到影响自己的重要人物时,罗杰斯也从来不忘记感谢兰克。 马丁・布伯的经典著作《我与你》(I and Thou)对关系有精彩绝伦的阐释。他将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把关系的另一方当作可利用的一个目标时,即为‘我与它’的关系――勿论该目标何等无私、伟大;当参与关系时,对关系的另一方没有任何预期、任何目的,即可能为‘我与你’的关系。只有在‘我与你’的关系中,两个人的真本自我才可能映现,并相碰触。
1957年4月,一位马丁・布伯的研究者为罗杰斯、马丁・布伯安排一次会晤。在这之前,罗杰斯的学生已经介绍他阅读了马丁・布伯的著作。会晤中,罗杰斯问马丁・布伯,他的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关系是否为‘我与你’的关系。马丁・布伯回答说,不是,因为罗杰斯的治疗关系缺乏相互性(reciprocity),治疗者可能会meeting来访者的真本自我,但来访者却不能meeting治疗者。这次会面对罗杰斯有直接影响,在后来的治疗中,他开始注重自己的参与,譬如,自我开放和自我揭露。 但,也许马丁・布伯忘记了一点:meeting只是瞬间,而‘我与它’几乎无时不在。治疗者在来访者尚远未‘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时,meeting不可能发生。假如治疗者在任一个治疗关系中都将自己的真本自我参与,而很少有来访者的真本自我的回应,枯竭(burn-out)太容易发生。给心理治疗先假定一个‘帮助来访者’的唯一目标,并不妨碍罗杰斯的治疗关系的‘我与你’的本质。 比较马丁・布伯的《我与你》同罗杰斯的《A way of being》,会发现,马丁・布伯更形象地抽象,而罗杰斯则非常具体。
看了《我与你》,会懂得单纯关系的实质,但只有看了罗杰斯的著作,你才知道该如何做。具体地说,即:在来访者离自己的真本自我很遥远的时候,心理治疗者的目标就是提供一个安全的关系,唤起他的真本自我,等来访者真正‘to be that self which one truly is’的时候,罗杰斯与来访者的两个人的真本自我才可能相遇。而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的关系呢?罗杰斯最终归纳了三个条件:无条件积极关注、共情、真诚。 马丁・布伯对罗杰斯的另一个明显的影响是,他开始运用马丁・布伯的一些术语来表述他的理论。掌握马丁・布伯的‘我与你’的概念可以很方便地了解罗杰斯。 克尔凯廓尔似乎没有特别体系化的理论,他写的几十部著作只有一个主题:描述他自己的体验世界和他所知觉到的别人的体验世界。读了这些心理专家的著作,会感觉其中的主人公的体验世界和你几乎没有任何距离。同时,其中的体验虽然无比细致、精微,但坦然到你感觉不到丝毫的造作。
上海心理咨询师 选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9128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