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案例督导沙龙由心灵花园心理咨询师吴少里老师主持,陈天智博士专家指导,王克主任坐镇带领大家做了一场目标明确,有针对性的亲子教育个案的课堂模拟演练,就个案特殊性如何在操作技能及咨询理论层面一步一步达到咨询的预定目标和此次案例督导的预定目标。
本次案例督导目标是:如何帮助妈妈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澄清问题),进而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带动解决孩子问题。
本案例的难点在于如何分析妈妈的哀求态度不断影响孩子和干扰心理咨询的有效进行。在督导进行中,由吴少里心理咨询师,陈天智博士逐步引导参加督导的各位心理咨询师及心灵花园心理志愿者30余人就妈妈哀求态度进行了合理心理分析,从而找到本案例咨询的突破口:妈妈因失去丈夫感到的无力感,无助感,绝望感,对自己受伤模式的认同, 对内在受伤小孩的认同,不自觉的表现出对孩子类似孩子似的哀求。这种比孩子还小的表现,也即孩子哀求孩子。妈妈受伤模式表现出的哀求又不断引起本已受伤的孩子情绪日益焦虑:害怕,焦虑,自责。而孩子的情绪表现(焦虑,恐惧,自责)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出愤怒。
本次案例督导因严格紧扣主题,对心理咨询师的咨询实战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和挑战,心理咨询师及志愿者们踊跃参与,能够在启发下很快接近督导的预定目标,并普遍都认为本次沙龙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督导的作用。
关于本案例的更多信息是:这位母亲身处这种心力交瘁的境地。因为三年前的一场车祸,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爸爸。三年前,她是一个养尊处优的太太,幸福的妻子。三年前,孩子有一个疼爱他、陪他玩、陪他学习的好爸爸。如今一家人在对至亲的无限思念中艰难度日,孩子失去了正常学习生活的动力。
这位情绪异常焦虑的妈妈,内心的伤口太深,内心防御过强,她始终把问题都指向孩子,始终认为是孩子出现了情绪失控的问题。来咨询室是妈妈的求助(这本身就说明了妈妈需要帮助的迫切性),孩子说他并不知道妈妈为何要让他来。由于这位失去丈夫的妈妈一直在悲痛中,本就柔弱的肩膀在经历了如此的不幸打击后,要承担起上赡养老人,下养育孩子的重任(而丈夫在世时,她可以什么都不操心),可以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从头开始而并不自知,自身的伤痛、不安全感、对未来的迷茫、对美好生活的怀念和期望,加上欠缺章法的、强势的,抱怨式的教养模式,一股脑的强加并叠加到了比她更悲伤的孩子身上。
而这个孩子是亲身经历了已去世的爸爸的那场车祸,心里的痛、现实强大的压力如同漩涡一般让他无力再继续生活,由妈妈的不断哀求(其背后也一定程度的影射了抱怨和愤怒)不断提醒孩子自己敏感的自责,从爸爸的车祸是自己造成的,到妈妈的痛苦也是因为自己的拖累,最终以一种自暴自弃式的方式祭奠着过去和爸爸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对当下这一切的愤怒。
妈妈总是哀求的对孩子说:宝宝,我们要相依为命,你要像男子汉一样担负起家的责任。这个孩子被一边叫着宝宝,一边被要求肩扛家责;一边无限伤痛的思念着父亲,一边自暴自弃的放任着自己逃避继续的生活;一边在咨询室认真的配合着咨询,高兴的走出咨询室,一边在家里被一声声“宝宝、宝宝”的呼唤下,一次次在美好的过去和凄凉的现实间穿梭,他已筋疲力竭,无力辨别来自不同方向的声音,哪怕是自己内心的声音。
而这位母亲,也一边告诉自己要坚强的度过难关,一边把过去的幸福寄托在伤痛未愈的年幼的孩子身上;一边希望孩子快点成熟长大,一边却呼唤着过去记忆中的幼儿,如同呼唤着她那已逝去的丈夫。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她时而哭泣,时而焦虑,时而愤怒。
心理咨询师 吴少里 撰文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775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