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李纾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对灾区(四川、甘肃)和非灾区(北京、福建、湖南)的2262名居民进行了一项调查,让他们估计地震灾区对医生的需求量、对心理学工作者的需求量、灾区发生大规模传染病的可能性,以及需要采取的避震措施的次数等。结果发现,非灾区居民的估计值要显著高于灾区居民;而对于灾区居民来说,重灾区居民的估计反而比轻度受灾的居民更乐观一些。
更有意思的是,若假设有一种药物能治疗心理创伤,没有过敏、呕吐等副作用,受灾群众应该服用多少合适呢?自认为轻度受灾的居民开出了最大剂量,其次是中度受灾的居民。认为受灾人所需剂量最少的反而是自认为重度受灾的居民。
由此看来,越接近高风险(地震受灾区)的人们,心里越平静;越远离高风险的人们,心里反而越担忧。这种看似矛盾的反应跟一种自然灾害中的现象很相似――“台风眼”。在气象学中,距离台风中心直径大约10km的圆面积,其风力相对微弱,通常被称为台风眼。也就是说台风的中心地带反而比边缘地带更安全。李纾等人就借用这个气象名词,形象地将其研究发现冠名为“心理台风眼”效应(“PsychologicalTyphoonEye”effect)。
心理咨询专家解释“心理台风眼”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对称的反应呢?李纾等人采用了心理学的经典理论认知失调(cognitivedissonance)来解释。所谓认知失调就是当你做了一件事以后,就开始为自己的行为找各种理由,让自己安心。比如在平时生活中,如果我们干了活,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报酬,就会告诉自己“我不是为了钱才干的,而是出于热爱”。
身处灾难中心的人因为短期内没有办法离开,甚至还将在那里生活很长一段时间,就造成了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失调――如果整天担心灾难还会发生,那就没有理由在这个地方继续呆下去了,所以为了证明自己留下来继续生活是合理的,他们就必须自己主动减少心中对灾难的担心,变得乐观一些。而远离灾区的人没有受到灾难的袭击,不存在这种认知失调,于是他们担心的是自己未来的安危。
除此之外,处于灾难中心的人们对灾难有更客观和真实的直接认识;而外围的人们则通过媒体上经过筛选的镜头了解现场,并用想象力为之添油加醋。这使得当事人可以做到平静面对,反而仅受轻微影响的人却高度警惕、反应过激。
心理台风眼内外差异大
有了“心理台风眼”的理论,再来看看中日两国人在核泄漏事件发生后的反应,也就不难理解了。日本人今后还是要在本地生活,总不能都移民中国吧,所以他们必须给自己一个留守日本的理由,那就是“我在日本还是安全的”。相反,中国人不存在这种失调,他们对待可能存在的危险自然非常敏感,而且网络也放大了这种担心,所以才会出现谣言满天飞的现象了。
而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德国,现在为日本的核泄漏乱成一团,其实正是由于他们还没有遭受核辐射,却因为建有多个核电站而感到自己正在遭受核辐射的威胁。
当然,这种解释是否是唯一的解释,还需要更多实证研究的支持。日本的这次事件是一场灾难,但相信人类会像以往一样,从每一场灾难中领悟更多。
心灵花园心理咨询师 选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5502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