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都市人为什么不安全?
2014
05-28

都市人为什么不安全?

    闲时反复翻看手机短信,
    坐公车地铁总是选择靠边的座位,
    穿没有口袋的衣服手不知往哪里放……
    不知何时,生活在都市的人们新增加了许多共性的习惯。
    都市生活充满变数,面对无数个即将发生的“万一”,
    人们新的行为习惯透视了内心与日俱增的不安。
    这一现象昭示着一种新的都市病正在悄然成势――安全感缺乏症。
    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下面这些细节?
    一个人进了餐馆或酒吧,总是去找比较靠里且面向门口的座位,说不清在担心什么,但是这样坐下心里踏实多了;
    无论是早上出门后还是晚上入睡前,不再去检查一遍门锁难以放心;
    睡觉的时候,要么紧靠着墙要么抱着东西才睡得踏实;
    坐公交或地铁,原本坐在长座的中间,当长座两端的人起来后,马上挪到他们的位置;
    穿没口袋的衣服时手不知往哪放……
    如果在此中发现了自己熟悉的场景,那么这说明你的心中充斥着不安全感。
    “睡不着”的焦虑
    如果“焦虑”“恐慌”这些感觉没有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许多人都无法意识到自己缺乏安全感的一面,但生活中某些特定的习惯却将真相暴露出来。
    从心理学角度上说,不安全感在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着,属于个人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变大,孤独、焦虑随之而来,不安全感也更为突出地表现出来。
    经过了十一长假,人们原本应该精力充沛,可刘欣却显得精神萎靡。
        “从放假开始,我的心里就出现不安,唯恐自己假期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这种不安一直持续到现在。”
    放假前的几天,为了让来之不易的假期过得充实,他就开始为这段时间做计划,准备给平时绷紧的神经好好松松绑。
    假期里,他频繁辗转于不同的亲戚朋友的聚会、看平时没时间看的电影、玩平时没时间玩的游戏……每天都要耗到凌晨才肯睡,第二天要么睡到中午,要么浑浑噩噩地起床,用咖啡强制自己清醒后奔赴又一个聚会……
    “这些天玩得太充实,以至于回来之后不太敢面对自己的工作,来到单位总有种惶恐的感觉。”
    半个月,刘欣的心理状态经历了由紧张到放松又由放松再到紧张,频繁的转换让他的心理毫无缓冲余地。特别是假期里生活节律完全紊乱,给他带来的不只有身体上的过度消耗,同样带来心理上的失调。
    刘欣的例子并不是个例,长假过后心理安全感缺失现象在许多人身上都曾出现过,这源于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压力和对假期寄予的厚望。从担心假期不能充实利用到假期过后恐惧上班,这些都反映了都市人在生活中精神紧张缺乏安全感的一面。
    越“安全”就越没有安全感
    社会的发展降低了许多前代社会的危险因素,但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安全感反而降低。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说,这是由于人们面对的不再是前现代的危险而是现代性的反思的威胁和危险――风险。
    可以这么说,与“安全”一词对应的是“危险”,而与“安全感”对应的则是“风险”。
   

[1]

拿前文刘欣一例来说,长假将至原本是好事,他却因担心假期过不充实而焦虑。这里面,“假期是否能充实度过”就是造成心理不安全感的不确定因素,也就是“风险”。
    现今社会人们愈加缺乏安全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风险”因素的增加。相对于乡村,城市人往往更加缺乏安全感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杨希是南开大学一名正在准备考研的大四学生,为了让她有一个良好的复习环境,她的爸爸妈妈给她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三餐变着花样地做,她告别了一切家务,甚至连自己的袜子都不用洗……
相比那些一早就要去主楼抢自习室占座、每天为了无法安心在吵闹的宿舍复习而苦恼、只能自顾自照料自己生活的同学,杨希所拥有的复习环境着实让人羡慕不已。
    但杨希本人却不以为然:“越是这样,我越没办法安安心心学习,我每天都很紧张,而且越来越敏感。”
    对于杨希来说,父母的投入越多,一旦失败,对父母的伤害就越大,风险就越大。因为担心这种风险,她的焦躁、不安全感才越来越深。
    “这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反复做相似的梦。其中一个是梦见我整个人都潜在水里,异常安心舒适;还有一个是我走在大街上,恍然发现自己衣不遮体,非常尴尬羞愧。”
    为了不让不良情绪干扰到自己的复习,杨希找到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
    原来,从心理学上来看,她反复做的两个梦正是典型的缺乏安全感的梦。拿潜在水中的梦来说,梦中的“水”是杨希在潜意识里温习胎儿时期母亲腹中的羊水,那种舒适的感觉正是胎儿时期她在母亲腹中的感觉。按照佛洛依德的说法,梦是愿望的达成,正是她极度需要这种舒适感才会在梦中有所体现。
    杨希父母给她创造的优良环境,可比作今天发展得比较“安全”的社会,其他同学所处的不良复习环境,可比作过去相对“不安全”的社会。虽然客观上前者优于后者,但由于风险性的增加,人们    反而更加没有安全感。
    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感是决定心理健康的最重要因素,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义词。
    但现实是,近几年来,“心理亚健康”却逐渐爬上热门词汇的排行榜。在网络上随意浏览论坛和博客,就会发现到处都是人们对不安全感觉的文字发泄。
    在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现象,当一个和自己不太熟悉的人渐渐逼近的时候,人们会逐渐感觉压力的加大。同样,当渐渐走向一个与自己不太熟悉的人,对方也会突然后退几步。
    这个会带给人压力的距离被称为心理安全距离,人们之所以会感受压力或向后退,是因为心理安全距离被侵犯。
    人们在地铁和公车上选择靠边的座位,就可以在一端隔绝掉外界入侵的风险,这样可以增强心理安全感。
    当今人们的心理安全距离在逐步加大,从许多细节上都能看出人们在极力维护自己的空间,例如很多人养成了戴帽子插口袋的习惯,一旦没有帽子和口袋,就会觉得心里没底。
    越来越多的人安全感丧失,导致心理亚健康,这也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到心理咨询师寻求心理解脱的原因。
    根据社会心理学,人与人之间的安全距离,不但是心理距离也是利益距离,越过那条自我保护的底线,就会引起警惕、预防甚至反击。
&nb

上一页 

sp;   现代社会人们对利益诉求加强,因此对外界的侵犯也会格外敏感,心理安全距离必然会加大。举例来说,近两年在市区街头出现这样一些人,他们从路上拦住一个人,向此人讲述自己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目的是要对方给一些车费,或者去某个地方买些食物。从表面上看,这里面牵扯的利益关系只有一、两块钱,但是在各种各样骗局盛行的今天,人们无法对这些“可怜人”建立信任感,更不知给了他们车费或食物后是否会有新的风险,因此许多人选择置之不理。
    利益诉求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下降,对于现代人来说,交际风险越来越高。一条曾经被用作教育幼儿的经典名言成为人们新的行为指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而与此同时,愈加独立的空间也带给了人孤独等感受。
    用“修行”剥开安全的层次
    人们住进了高楼和大房子,对门锁反而越来越不放心;人们坐飞机去世界各地,几乎没有人会不买保险……
    包括许多强迫症状,都和不安全感息息相关。比如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好,害怕传染病反复洗手……这些都是出于对财产和生命安全“风险”的担心而缺乏安全感。
    再放眼到社会事件,从苏丹红到三聚氰胺、从房价暴涨到金融危机……从吃早餐开始,妈妈担心孩子所喝牛奶有害健康、金融风暴背景下生意人担心自己的产业摇摇欲坠、租房住的外来人员担心下个礼拜就找不到自己的安身之处、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毕业生迷失在就业难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的生活稳定难以得到保障,安全感也就更难驻留在人们心里。
    从心理学上看,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不安全感。在心理学家马思洛著名的“需要层次学说”中,对人类的需要有以下划分,从下往上分为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感、得到尊重和自尊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个需要将人的欲念概括起来,而安全感的需要程度仅次于人类的生理需要。
    防护网、灭火器……人们为了最大限度降低不稳定因素,将大力气都花在防患于未然之上,可见不安全感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各个细节。
    不安全感是人类普遍具有的基础心理特征,当它处于正常范围内,就不被当作是病态的表现。由于不安全感体现了人的防御机制,因此适度的不安全感对生活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对于过度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咨询专家给出以下建议:
    要培养自己优良的心理素质,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敞开胸怀,抱着为大众服务的人生观,心中装着他人,为集体和社会服务而不是服务自身,把自己看做是社会努力的结果。具备开放的人生观,那么个体的自身能量无形之中就会变大,相对应,个体很少会感到不安全。
    心理素质的提高,最终要靠自己打造,提高个人的修行,心中装着他人他事,想集体所想。一定要具备开放的世界观,这决定着个体心理素质分值的高低。
利益诉求让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下降,对于现代人来说,交际风险越来越高。一条曾经被用作教育幼儿的经典名言成为人们新的行为指标――不要和陌生人说话。
    心灵花园心理咨询师 选编

 

 

上一页  [1] [2] [3]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