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最新信息 > 我们与死亡同在
2014
05-14

我们与死亡同在

    “不要怕被别人抛弃,至少自己不要抛弃自己,但自己终归被世界抛弃,我们与死亡同在。”这是昨天顾恺颉老师督导的最后说的几句话,让我觉得,心理学的高度概括,是否就是哲学。最近接触了一些存在主义治疗。诸如自由,死亡,意义感,选择等等。“活着是为了什么”或许每个人都想过,“我死后会怎么样,会去哪里”这个每个人在童年都想过的问题,触及着自己那根不存在的神经和眼角的泪水。
    “每个生命都在极力维持自身于不毁”斯宾诺莎。但是矛盾的是,所有人都会走向死亡,即使在每一刻,我们体内都存在着攻击性,而这种攻击性如果不能很好得对外,就会朝向自身,弗洛伊德称之为死本能。即从有机物到无机物的冲动,从内聚到分解的冲动。生气的人会摔坏一个杯子,杯子如果不被他分解,他就会扇自己耳光,或者内疚,或者自责,或者故意让自己摔伤,总之,似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生死共同体,生到了极限,就是死亡,死亡到了极限,就是生的愿望。小偷大多都比警察跑的快,儿子被压在汽车下,母亲用手直接把汽车搬起来,人在濒死之际,会迸发出极大的生存欲望。矛盾而平衡,生存和死亡,喜悦和悲伤,本身就是硬币的两面,物极必反,二元对立。
    不要被人看成弱者,因为恃强凌弱,弱肉强食是人的天性。这是顾老师的第二句话,是啊,性和攻击是人的内驱力,人性是善还是恶,都有。谁会在乎那些自己不愿伸张的树苗,谁不是把别人踩在脚下,自己才能上去,每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对外界都是攻击,哲学家认为,关系的最高境界:就是我和你。即那一刻,我的所有存在与你链接。而不是把你看成弱者,满足自己的存在欲望。谁究竟是弱者,没有人是弱者,每种内聚的生物,都有它存在的智慧,而这种智慧,或许是我们穷极一生都无法完全了解的,比如人性,谁好谁坏,谁强谁弱,都是相对的,人性有无限的可能。这也是大自然神奇的地方。
    不要随便突破别人的界限,《少有人走的路》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在出生前都和母亲处于共生状态,而我们一生,都仿佛在追求这种与别人融合的感觉,但是逐渐长大后,也即有了现实检验能力后,才发现自己是孤独一人,精神分析认为,国人普遍处于口欲期,也即共生期,又叫群聚性自我,你我不分。但是,如果在有独立人格的基础上,融合,会给我们带来快乐。如果没有,那融合就是危险。比如“我不说,你就该知道我要什么”“你明明知道我喜欢这个,为什么偏偏给我买那个”孙隆基认为,中国人的心就是照顾对方的身。只要照顾好对方的身体,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和存在意义。“你多吃点,你不冷吗,别客气,我来帮你”而对于有自我的人来说,这一点是非常让他愤怒的。中国式好人就是这个特点,强行把一个壳扣在别人身上,而根本缺乏共情。可以说,一个人的人格成长不好,在人际关系中,越会缺乏自我边界,从而给别人带来窒息的感觉。就仿佛有个东西黏在你身上。

我们与死亡同在 - 第1张  | 心灵花园网撰文/余嘉

最后编辑: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