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我都只能从童年和他人身上寻求答案,判断是非,摸索方向……
有一个首名为《Estranged》的歌,深刻地表达了我的这种体验
两段文字都记录于3年前了,时至今日回顾,我却仍然能感受到心的颤动与激越!
在经过近一年的自我分析之后,我面对的冲突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际关系方面。
我体验到这样一种冲突:有时觉得“应该”主动与人交流,但当时却没有这个心情――理智要求我去做,而从内心讲我不想去做。对此我分析道:在别人的印象和自我感觉中,我是一个阳光开朗而又热情的人,尤其不惧于与陌生人交谈。给人印象很好,所以想时时保持这一形象,而不管自己当时的实际情况;不愿意放弃嬉戏打闹带来的被接受感、愉悦感和归属感。后来又进一步发现,我需要这种喜笑颜开的交流,完全是沿袭了童年的模式――在父亲身边,只有在他笑的时候,我才能确信他不会发难,能够以稍微放松一下心情;父亲的笑让我感到如释重负!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荷妮写道:“小孩亲近人时,他愿意承认自己的无助;尽管他也疏远自我,心有疑惧,但还是想争取别人的温情并依靠上他们,只有这样他才感到与他人在一起是安全的。”然而,“对每个人的基本不安可能会被一种表面的信念所掩盖,这种信念就是:所有的人都是非常可爱的,并且可以以一种良好的关系与他人相处。”,换言之,我们体验不到我们对他人的焦虑和恐惧,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合情合理”的担心――害怕自己的某些“过失”会触犯别人;害怕自己不按照对方的期望行事,就会失去别人的认可。
长久以来,对于他人我一直都相当的细致周到,我发现这种过度细致背后所隐藏的信念和需要,是这些信念和需要支配了这种行为。简单来说,那就是我一直渴求温情,并且认为别人也像自己一样需要外界的肯定,所以为了不给他人挫败感,为了让他人认可自己,善待自己,不给自己挫败感,我不得不煞费苦心以博取他人欢心。以己之心,度人之腹,认为别人跟自己一样,心理咨询师说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心理,而对别人的个性和真正需要少有准确的认识。认识别人,跟认识自己是并行不悖的,这是一项难度极大的任务。
上海心潮心理咨询 顾歌心理咨询团队/心理咨询师 Coco选编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24251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