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做出某事是“合理的”或“不合理的”判断。比如医生说一个人用维思通合理,用氯氮平不合理。一般来说,初学者不会把这当作合理化机制。但有时候,情况就复杂了,比如说有人学艺不精,给病人开错了药,被发现后,他找了一大堆理由为自己开脱,这是合理化吗?
合理化机制是精神分析的一个专业术语,它产生的背景是精神分析的基础理论,只有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来理解合理化才是适合的。
既然合理化机制是一种防御机制,它就和其他机制一样,具有防御机制的一般特点。防御机制是自我的一种机能,自我的功能如下:
1、控制和调节本能冲动;
2、保持和外界的关系,分为三方面:
(1)产生现实感,使人觉察到自身之外的客体;
(2)从快乐原则进化到现实原则,进行现实检验;
(3)对现实的适应,这和防御机制有关。
3、发展和维持客体关系。
4、防御作用:使本能要求适合外界现实的要求。这最后一点就是讲防御机制,通俗的说,当人格中的超我和本我发生冲突,本我和外界现实发生冲突时,人会产生焦虑等情绪,这些情绪强度达到一定时,人的自我就要对冲突的双方进行调整,用一些方法来改变对这些冲突的体验及其形式。这些方法就是防御机制,恰当的、为文化接受的防御机制可以使人适应环境,反之,则可能形成症状。但总的来说,防御机制的应用都可以使人的痛苦和焦虑减轻。
弗洛伊德认为,防御机制有以下特点:
1、是处理本能和情感的主要手段;
2、是无意识的;
3、各种机制是彼此离散的;
4、他们是动态的和可逆的;
5、可以是适应性的,也可以是病理的。
我们具体到合理化机制来看一下,合理化机制是指当我们有一种需要或动机,如果我们意识到它,是不能忍受的,于是,我们就找一个理由来为自己辩护,以免除内心的不安。如有潜意识的同性恋冲动的人借口忙于事业不谈恋爱,婚后又借口身体不好或练气功而逃避性生活。
所以,但治疗师判定一个人在使用合理化机制时,只表示治疗师对咨客的人格做出了这样的判断:此人存在着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或本能与外界的冲突,(确切的说,欲望与文化规则的冲突),这种冲突激发了他的一种不适的情绪状态(如焦虑),为了使这种不适感降至最低,它使用了合理化这种机制来制衡冲突的双方。而他之所以会使用合理化这种机制,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冲突,很可能与其童年的心理发展有关。早在《释梦》中,弗洛伊德就谈到,梦的工作有“润饰作用”(secondary elaboration)一条,合理化的构想在那里就初露端倪了。
防御机制既然是调节本能和现实的冲突,那么,对非本能的需要和现实的冲突进行调整的方式就不应该是防御机制,而称为应对方式较适当些。比如,一群学生正在吃葡萄,小王的葡萄被小李抢走了。如果小王此时并没有吃葡萄的强烈的食欲,她可能会笑着说:“你吃吧,葡萄是酸的!”,这时小王清楚的知道,葡萄是甜的,她也并不为葡萄被抢走产生激烈的情绪反应,这是应对方式。但是,如果小王在葡萄被抢走的瞬间突然感到莫名的委屈、痛楚和焦虑,并产生一种抢回葡萄并痛打小李的冲动,与此同时,她又知道这种行为做出来和处境是不相称的,她会说:“吃吧,葡萄酸的很,酸死你!”这就是防御机制中的合理化了。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s://m.xinlinghuayuan.com/archives/1529
- 转载请注明: 心灵花园网 于 心灵花园网 发表